【關鍵詞】 灣區經濟 創新經濟 深圳品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灣區經濟的內涵和關鍵要素
灣區經濟現象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受到人們關注,但一直缺乏系統、權威定義和經濟學原理分析。深圳所追求的灣區經濟,是依托世界級港口(群),發揮地理和生態環境優勢,背靠廣闊腹地,沿海灣開放創新、集聚發展,具有世界影響的區域經濟。世界上以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景秀麗而著名的灣區有東京灣、悉尼雙水灣等。但是對世界經濟版圖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是東京、紐約、舊金山三大灣區,它們文化開放、產業發達、功能強大、區域協同,是區域經濟的突出亮點。分析這些著名灣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并與其它類型區域經濟形態比較,可以發現它們具有以下關鍵要素或共同特征。
高度開放性。灣區經濟靠港而生、依灣而興,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開放成為灣區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根本優勢。在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推動下,海運成為對外交流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直接推動港口成為連接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節點。灣區經濟依賴國際港口發展而蓬勃,在不斷擴大的貨物貿易中,港口城市成為對外開放門戶,促進了國際貿易、外來投資和港口發展。灣區城市在開放發展中,率先薈萃世界多民族文化,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形成不同于一般內陸地區、開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在紐約灣區,外籍居民來自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占紐約總人口的40%,形成了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集合體。
創新引領性。灣區城市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匯集了新的信息和人才資源,激發了創新活力,催生了創新機構發展,涌現出大批創新成果,逐步成為有全球影響的創新中心。同時,創新又增強了城市發展動力,使得城市在不同階段都保持了領先地位。農業文明時代,也就是港口發展初期,為滿足貨物裝卸、運輸、補給等功能的需要,產生了不同于農業生產方式的專業港口運輸及其服務業。工業文明時代,率先形成了依賴于大規模港口運輸的臨港工業,伴隨而來的貿易、金融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并逐漸成為主導產業。后工業化時代,灣區城市率先發展信息技術,并推動了信息服務業、新興商業模式等發展,繼續依靠創新引領全球產業發展。
宜居宜業性。比較研究發現,灣區經濟崛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就是灣區城市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優勢。灣區因靠近海洋、海灣,形成了怡人的自然環境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同時,港口城市往往是新興城市,城市規劃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形成了優美宜居的城市環境。灣區城市對內陸乃至世界資源產生強大吸引力,集聚了世界各地的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帶來了大量的年輕移民,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區域協同性。協同發展是灣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港口城市在對外開放中最先發展壯大,達到一定規模后,會對周邊區域產生外溢效應。世界級港口需要有世界級腹地的支撐,否則很難持久興盛。如曾躋身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的臺灣高雄港,雖然具備強大的運輸轉運能力,但由于沒有廣闊腹地貨運量的有力支撐,逐漸被新的港口替代。同時,腹地的貨物也要通過港口才能更便捷地運到海外,為謀求自身發展,周邊區域也會主動承接外溢的相關產業和功能。港口城市和灣區腹地形成緊密依存、共同發展的良好關系。
灣區經濟發展階段和形態演變
縱觀世界發達灣區經濟,大致經歷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
一是港口經濟發展階段:以裝卸運輸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局限于港區內部。20世紀50年代以前,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港口的功能主要是連接各種運輸方式,進行貨物中轉運輸。經濟活動僅包括直接服務于港口轉運的裝卸、倉儲、運輸以及提供設備和船舶修理等,范圍也局限于碼頭及相關水陸域內。
二是工業經濟發展階段: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向港區外拓展,灣區城市迅速發展成為制造中心。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和港口功能的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等在港口周邊區域集聚,推動了港口城市的發展和興盛。同時,工業文明的興起和海洋運輸的疊加優勢,極大推動了臨港工業的集聚發展。日本在東京灣布局建立了石油化工、鋼鐵等巨大臨海型工業帶,貢獻了近60%的日本工業產值,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中心。這也對日本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195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于美國的6%,憑借發達的工業,在上世紀60-70年代,躍升為當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三是服務經濟發展階段:以服務業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拓展到周邊城市,灣區核心城市成為區域或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末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圍繞臨港工業和對外貿易,催生出了一批新興的服務業形態。與此同時,臨港工業開始出現大規模產業轉移,工業在灣區城市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產品設計、法律、金融、會計等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灣區城市由制造業中心向信息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管理中心等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灣區城市掌握了金融業等高端資源,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核心節點,產業結構也發生根本性改變。東京、紐約等城市第三產業占比超過80%,其中金融業占較大比重。
四是創新經濟發展階段: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拓展到更廣區域,形成區域多個中心共同發展格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產業加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迅速崛起。灣區城市抓住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以網絡服務、創新金融、供應鏈管理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為主要內容的創新經濟發展,搶占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舊金山灣區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涌現出蘋果、谷歌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進一步提升了全球創新中心的地位。
深圳及粵港澳發展灣區經濟的基礎和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粵港澳灣區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具備發展世界一流灣區經濟、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輻射帶動能力強大。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4萬億美元,相當于東南亞十國的50%,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的1.4倍;進出口貿易額接近1.5萬億美元,其中與東南亞國家雙邊貿易額約占中國與東南亞的25%,對沿線國家有較強的經濟輻射能力。粵港澳是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號稱“世界工廠”,是沿線國家工業制成品的重要供應地。粵港澳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70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銀行,2014年港交所和深交所IPO總額位居全球第二。
地理區位條件優越?;浉郯臑硡^地處西太平洋——印度洋航線要沖,與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線距離比環渤海和長三角近2500公里和1500公里,是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上往來距離最近的發達區域。深圳港口的國際集裝箱航線達219條,其中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航線170條,是國內擁有國際航線最多和東南亞航線最密集的港口?;浉郯膿碛惺澜缂壓8廴汉蜋C場群,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均居世界集裝箱港前八強,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準箱,是東盟最大港口新加坡港的2倍多;區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約1.4億人次,是東盟最大機場印尼雅加達機場2倍多。
科技創新實力突出?;浉郯拇鬄硡^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社會、文化環境,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擁有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3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超過200所普通高校和200萬在校大學生,有近30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獲聘其他國家同等職銜的科學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深圳位居福布斯2014大陸城市創新力排行榜首位。粵港澳擁有華為、比亞迪、騰訊等一批知名創新型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56%,接近韓國專利申請總量,在國家(含中國)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六位。2013年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前50的四家中國公司均來自深圳。
制度體系開放完備?;浉郯臑硡^涵蓋兩種制度、連接兩個市場,具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和市場規則。香港和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司法獨立,具有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地位。香港已經與67個國家簽署民用航空協議、35個國家簽署避免雙重征稅協定、17個國家簽署投資保護協定,多年來位居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前列,被認為是全球最開放、最具活力、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廣東是改革開放先行地,是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率先形成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
人文紐帶關系獨特。粵港澳灣區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有利于開展公共外交,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東盟、南亞等國家的粵籍華僑占華僑總人數的50%以上,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人文資源。香港和澳門是東西文化薈萃地,在促進中國與英聯邦和葡語國家經貿往來中具有重要作用。
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策略建議
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和灣區經濟的本質特征,結合深圳的現實條件,建議做到“五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攜手周邊區域,推動粵港澳灣區協同發展,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更好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更加注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以創新引領灣區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優化城市產業和空間布局,提升灣區經濟核心區的功能,打造宜居宜業的綜合環境;更加注重提升灣區經濟國際化發展水平,加強與國際知名灣區城市和沿線國家重點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動建立開放發展新格局;更加注重質量引領,在更廣范圍打響深圳標準、深圳信譽、深圳品牌,高起點高水平打造灣區經濟。
(作者為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編/潘麗莉 美編/于珊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