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生態治理這五年,公眾如何評價

主要發現

·超九成公眾對當前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較為樂觀(94.55%)

·超九成公眾對十八大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基本認可(97.54%)

·多項環保治理舉措并用,公眾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印象最深刻(84.75%)

·生態環境治理理念日漸完善,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62.80%)

·十八大以來,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優、節、保、建”四大戰略目標完成,近七成公眾表示滿意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治理高度重視,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生態治理的重要性,正如總書記所言:“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環境保護可以被看做一種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但是生態環境治理僅僅依靠國家的干預和市場調節是遠遠不夠的。公眾是生態環境污染的第一受害者,也是最為關注生態環境變化的主體之一。公眾能夠及時觀察和發現環境污染狀況,可以向政府部門提供大量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建議,同時也能夠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合法權利反映、監督各種污染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因此,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公眾的廣泛支持與大力參與。近年來,中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工作已經深入人心,那么公眾對當前的生態環境有何評價?對于當前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產生原因,公眾的看法如何?公眾對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印象是什么?公眾對未來中國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圍繞以上問題,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開展了問卷調查,希望在梳理公眾對生態環境治理評價與看法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完善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公眾對當前生態環境的評價

超九成公眾對當前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較為樂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道路也進入一個騰飛的階段,然而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經濟領域所取得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從長遠來看,生態環境問題的存在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會大大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十八大以來,我國日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旨在改變整體生態環境。調查顯示,當問及“五年來,您認為當前生態環境呈現何種變化趨勢?”時,大部分受訪者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其中選擇“明顯好轉”“略微好轉”受訪者所占比例分別為83.06%、11.49%,這一結果表明,大多數公眾對當前的生態環境變化趨勢保持樂觀的態度。

超九成公眾對十八大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表示認可。公眾對當前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樂觀評價表明,我國十八大以來所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眾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十八大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超九成受訪者給予肯定和認可,其中分別有83.91%、13.63%的受訪者選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由此可見,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所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深入人心和深得民意的偉大事業。公眾的認可來自于對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成效的肯定,同時也從側面表明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懷有極大的熱情和極高的關注度。基于絕大多數公眾的基本認可,可以認為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既有助于實現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也深刻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亟待治理的生態環境問題

雖然公眾對當前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給出了積極、正面的評價,但生態環境面臨危機仍是我國發展中不可回避的事實。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多種生態環境問題,亟待深入推進針對這些問題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我國生態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

由于煤炭消耗量大、機動車數量增長快、人口較為集中、產業結構面臨升級等原因,我國的大氣污染程度較為嚴重。調查結果顯示,共有超三成的受訪者認為現階段我國的大氣污染問題“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比例分別為16.42%和15.90%),此外,還有24.92%的受訪者認為我國大氣受污染程度“一般”。

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面臨水污染的危害,各大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質量重視程度的提升,水污染問題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然而對多數居民而言,水污染問題并沒有對其生活直接產生嚴重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水污染問題“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相加不到三成(29.13%),而認為“一般”或“不太嚴重”的受訪者所占比例則超過六成(63.79%)。

噪音污染是技術進步與工業革命的衍生物,交通工具、機械設備以及日常的娛樂活動都是主要的噪音來源。噪音污染會對個人與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困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人的聽力系統或者誘發疾病。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噪音污染“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相加為25.17%,選擇“一般”或“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67.78%。

固體廢棄物污染通常是由于人類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未能得到妥善的收集、利用和處理導致的。一般而言,固體廢棄物具有種類多、成分雜、數量大的基本特點,因此產生的污染治理起來難度較大。由于人口數量龐大、城市數量眾多且密集等原因,中國的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同樣不容小視。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固體廢棄物污染“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的受訪者占比27.13%,認為“一般”或“不太嚴重”的受訪者超過六成(65.86%)。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處溫帶,干旱、半干旱與半濕潤地區分布較廣,是土地荒漠化與鹽堿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荒漠化與鹽堿化是生態破壞的重要表現,不僅關系到我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引發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土地荒漠化和鹽堿化問題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為26.80%,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29.40%,認為“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35.69%。

氣候變暖是溫室效應不斷累積所導致的生態問題,影響范圍覆蓋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全球氣溫升高會使海平面上升以及引發降水不均衡等現象的出現,從而造成一系列反常的自然現象甚至是自然災害。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氣候變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氣候變暖與每一個國家和每一位地球居民都息息相關,一直以來都是公眾較為關心的話題。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氣候變暖問題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為29.98%,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28.62%,認為“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34.20%。

地球所提供的許多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比如人類廣泛使用的煤炭、石油以及礦石等等。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里,人類無休止的開采造成了地球資源的嚴重枯竭。時至今日,由于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仍在增長,資源枯竭問題在短時期內很難被解決。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但同時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礦產的開采需求和開采量也遠高于其他國家,為了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如何合理利用日漸減少的各類資源,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點。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資源枯竭問題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為30.11%,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30.05%,認為“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32.77%。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各種具有生命體征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過度的開發以及污染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很多生物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生物多樣性問題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為29.20%,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29.27%,認為“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35.04%。

自然災害并不是工業化時代才出現的,從古至今人類都無法避免自然災害。然而當今世界的自然災害頻發卻與人為因素有著重要關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或間接引發了生態系統的失衡,比如對森林亂砍亂伐導致的泥石流或山體滑坡。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原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八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然災害頻發問題嚴重的受訪者比例為29.14%,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29.53%,認為“不太嚴重”的受訪者占35.04%。

引發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歸析

調查顯示,問及“您認為造成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時,受訪者比例超過半數的選項分別是“公眾生態環保意識不強”“資源浪費”“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選擇比例分別為67.42%、59.57%、55.55%和53.34%,以上四項可以視為公眾眼中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少部分受訪者選擇了“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不完善”和“缺少國際合作”,比例分別為29.27%和5.91%。

公眾生態環保意識不強。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是確保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前提。生態環保意識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研究西方國家的成功環保經驗,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成功并不只取決于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持續的環保財政投入,更在于他們對生態環保宣傳和教育的重視,懂得通過增強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來改善生態環境。對于中國而言,有專家認為,我國公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環保參與意識仍很薄弱,參與程度比較低,很多時候公眾認為生態環境保護只是政府部門的事情,與普通老百姓無甚關聯。而公眾生態環保意識的薄弱極易阻礙生態環保治理在社會層面的開展,無法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基礎。因此,選擇“公眾生態環保意識不強”這一原因的受訪者最多。

資源浪費。資源的過度消費或不合理利用,這一現象在各國都隨處可見,同時也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大原因。造成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因此資源浪費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質。資源浪費有時也有體制機制不當的原因,對資源的不合理使用或者技術效率的低下實質上都屬于資源浪費。地球上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浪費加重了資源枯竭問題,同時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或使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資源浪費現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很多公眾深有感觸,這也合理地解釋了選擇“資源浪費”的受訪者不在少數。

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飛速增長建立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之上,該方式的特點是資源消耗量大、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差。然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經濟與社會問題。經濟發展不能只一味地看重眼前利益,而是要尊重自然規律與生態環境。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未來必須一步步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保障生態環境治理的順利開展。

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武器與合法依據,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容易使各類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缺乏正確引導、規范和約束,進而影響到生態環境治理的全局。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起步較晚,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仍在摸索和建立的過程之中。過去,我國國內對資源的開采與利用都未能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各類與環境質量、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關的標準未能得到制定或者修訂,導致生態環境領域的一些工作往往無法律可依或無制度可循。因此,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背后通常有著深刻的制度性原因。此次調查中,超半數的受訪者選擇了“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表明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建設有待加強。

圖像 15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公眾   生態   評價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