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深度貧困縣的扶貧攻堅之道

——廣西東蘭“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探索與實踐

東蘭縣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上游。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廣西農民運動的發祥地、右江革命根據地腹地,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領導百色起義的策源地,紅七軍和人民英雄韋拔群的故鄉。解放后僅登記在冊的東蘭縣革命烈士就達2266人,是名副其實的英雄之鄉、壯士之園。全縣總面積2415平方公里,現轄14個鄉鎮3613個自然屯,總人口30.79萬人。縣境內以喀斯特及丘陵地貌為主,土地貧瘠,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68畝。山嶺連綿,溝壑縱橫,交通閉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且部分村屯農戶居住分散,屬深度貧困縣。據了解,2015年底全縣有73個貧困村,共1.72萬戶貧困戶、6.64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當前,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最大的民生,是“一號工程”。廣西東蘭縣作為全國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試點縣,認真貫徹黨中央、自治區精準脫貧系列決策部署,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展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縣實現了1.88萬人脫貧,1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目標。

調研表明,東蘭縣能夠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亮眼成績,落實“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要求,其主要做法是:凝心聚力推進 “十大扶貧工程”,創新開發 “五個特色品牌”,做到 “三推進”“六精準”,探索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由一般性扶貧向生態扶貧的轉變,做深、做透小縣大產業,小縣大生態,小縣大品牌這一系列文章,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了小縣的大發展和大跨越。

“十大扶貧工程”,齊抓共管推進“真扶貧”

黨建引領黨員示范,“四個到戶”推動民富。東蘭縣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基層黨委的領導作用和基層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東蘭縣盛禾富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又名勤耕社)為例,合作社黨支部注重加強組織建設,通過定期邀請片區黨建工作站進行工作指導,開展黨員互評、社員評議黨員等活動,激發黨員干事活力。通過“三共建”,即合作社與片區行政村、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黨支部的三方共建,使合作社黨支部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到“四個到戶”,即扶貧產業規劃到戶:通過農業專家的實地考察,規劃好片區農戶適宜種植和發展的果蔬產業,發展最優品種;扶貧政策送到戶:基層黨員深入片區村群眾家中開展政策宣傳工作,組織片區農戶到合作社觀摩學習,帶領農戶按照統一規劃種植作物,推動產業片區聯動發展;結對幫扶準確到戶:實現“一對一”深度結對幫扶,既做到幫助農戶解決當下貧困難題,又保證提供脫貧后的鞏固幫扶,切實踐行“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產業利益連接到戶:合作社通過跨片區協調聯動,實現片區產業資源整合互惠,引導貧困農戶以土地流轉、扶貧幫扶資金入股等方式參加合作社,實現收入疊加。調研期間,合作社支部書記韋盛波向調研組一行介紹了合作社拉丁蜜桔、砂糖桔、富硒米、西瓜等農產品的種植情況,他預計2019年這些農產品產量可達1700多噸,年產值約1100多萬元,可帶動貧困戶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隨后調研組一行又參觀了燒烤區、垂釣區,韋盛波詳細介紹了基地后續打造休閑農業旅游模式的整體規劃。東蘭縣真正做到黨委加強領導、黨支部凝聚合力、基層黨員深度幫扶,助推群眾抱團發展攜手脫貧。

特色產業幫扶到戶,增收穩定彰顯實效。東蘭縣屬南亞熱帶闊葉林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夏長冬短,雨量充沛。良好的氣候條件適合多種特色作物生長,核桃、板栗、山油茶、富硒米等品優質好;東蘭烏雞、黑山豬、桑蠶等特色養殖業優勢突出,“東蘭烏雞”和“東蘭板栗”“東蘭黑山豬”分別獲得農業部國家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為利用好優勢資源助力當地農戶脫貧致富,東蘭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動力和關鍵,強力推進“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項目建設,為貧困戶初步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板栗、油茶、水產品等種植、養殖脫貧致富產業,板栗、桑蠶、富硒墨米等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一戶一項目、一村一品種、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戰略思路。此外,東蘭縣的產業扶貧注重“兩個帶動”效用的發揮。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例如,聯合廣西萬壽股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夢巴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東蘭縣順達黑山豬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等,大力發展東蘭烏雞、黑山豬、肉牛、林下菌草和淡水養殖產業等。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養殖模式,龍頭公司與養殖戶、能人大戶、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公司統一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服務,統一回購,政府給予養殖基地建設扶持,共同推動戶戶有產業、家家能增收的愿景實現。在三石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種桑養蠶除在標準化蠶房內養護外,也在周邊片區的農戶家進行,實現“戶戶養護,家家收益”的增收模式。在基地的小蠶共育室,養蠶戶韋愛娣向調研組一行介紹了小蠶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養護注意事項,農戶通過科學養護已實現穩步增收。二是農業大戶示范帶動。農業大戶在烏雞、板栗、核桃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帶動貧困戶脫貧。東蘭縣通過政府引導、龍頭帶動、農戶行動、規模推動,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的良好效果。

生態旅游多樣開發,五色品牌激發動力。東蘭人杰地靈,作為全國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試點縣,東蘭立足先天優勢,做強打響紅色老區、綠色生態、金色銅鼓、銀色長壽、黑色物產“五色品牌”特色,推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紅色”革命教育資源集聚。東蘭縣通過修繕韋拔群及開國將領韋國清、韋杰等的故居,籌建“壯鄉英雄文化園管理處”、河池拔群干部學院等紅色資源管理、教育機構,打造了一條紅色旅游線路,為開展黨員教育和學習革命精神提供豐富且聚集的資源。“綠色”生態旅游類型多樣。東蘭縣特殊地貌造就了紅水河第一灣、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紅水河生態長廊等自然生態養生旅游觀光景區,農戶通過規劃果蔬種植園,使其成為集采摘、燒烤、垂釣等綜合性體驗為一體的農業休閑旅游區,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增收致富效果明顯。“金色”銅鼓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東蘭縣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是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的主要集聚地,被稱為“世界銅鼓之鄉”,民間銅鼓與“螞拐節”民俗文化已被國家確定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在“金色”品牌的帶動下,東蘭銅鼓文化旅游加快發展。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111.9萬人次,旅游項目覆蓋貧困人口16610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25%。“銀色”長壽優勢突出。2013年,東蘭縣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每10萬人口中擁有百歲壽星30人,是聯合國評定世界長壽之鄉標準的4.3倍,且百歲壽星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東蘭縣積極利用這一優勢,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醫療保健等健康服務,延長健康養老服務產業鏈,“長壽東蘭”品牌響亮。“黑色”特色產業打造健康東蘭。東蘭縣盛產的板栗、烏雞、坡豪湖牌墨米、臘三珍、東蘭墨米貢酒等特色產品,由于品質上乘,營養豐富,國內外市場巨大,產品遠銷國外。生態旅游扶貧工程的開發,對于拉動縣域經濟增長提速,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增收致富效果顯著。

易地搬遷造福于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東蘭系“老、少、邊、山、窮、庫”地區,石漠化嚴重,生存發展條件惡劣,靠山群眾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脆弱的生態環境也不利發展生產。且貧困戶散居在各村屯,常規扶貧脫貧途徑難以奏效。因此,為促進貧困戶脫貧摘帽,東蘭縣實施易地搬遷安置工程,以向陽新城安置工程和三石鎮公平村納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例,東蘭縣主要采取在縣城和中心城鎮周邊安置的兩種安置方式,解決整村搬遷和分散住戶搬遷的難題。向陽新城安置工程項目總投資5.6億,建設工期3年,完工后將實現1695戶7333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安置工作。新城內汽車站、小學、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齊全,將有效改善貧困群眾居住生活條件。為保證搬出移民能夠“安居”,縣政府充分發揮安置地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引進和創辦企業等方式,引導貧困群眾就近進城務工、經商和創業,開創了“無土安置”新模式,確保所有搬遷戶能夠“樂業”,實現增收致富。2016年,東蘭縣投資3.65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13處,搬遷1155戶501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47戶4538人,占全部搬遷對象的90%以上。易地扶貧安置,不僅改善了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更為其帶去發展生產、展望新生活的機遇和希望,使貧困群眾加快脫貧步伐,逐步邁向全面小康。

智力幫扶拔除窮根,提升技能徹底脫貧。東蘭縣在智慧扶貧工程推進中,著重做好兩個抓手的工作:一是以教育扶智為抓手,深入貫徹落實“7+1”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體系。東蘭縣為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強力推動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共投入資金3億多元實施薄弱學校改造項目、農村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項目、教師周轉房建設等項目建設。調研組參觀的國清中學,是韋國清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重點項目之一,學校占地面積140畝,建筑總面積59616 平方米,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科技實驗大樓、圖書館、學生食堂等已建成竣工,目前已正式招生1400余學生,有效緩解了縣城區初中教育資源緊缺難題,推進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規模化辦學,規范化管理,高質量教育的目標。此外,東蘭縣嚴格執行優先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享受各類教育資助,共落實各類學生資助資金5833.58萬元,惠及學生11.51萬人次。二是以技能培訓為抓手,提高勞務收入。2017年以來,東蘭縣通過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技工院校結對幫扶貧困家庭“兩后生”勞動預備制培訓工作及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行動等,培育更多貧困戶變身為技能型人才,通過增收加速脫貧。

此外,東蘭縣還強力推進轉移就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社保兜底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工程,“十大扶貧工程”共投入5.91億元,實現4633戶18844貧困人口脫貧、1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成效顯著。

三推進六精準,凝心聚力落實“扶真貧”

三推進促發展。第一,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小縣城大產業發展格局。產業是精準扶貧的動力源和突破口,為徹底轉變東蘭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東蘭縣通過科學考察、統一規劃,真正做到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產業。按照“核桃抓管護、油茶抓擴種、板栗抓低改、水果抓示范、養殖抓基地”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富硒米、東蘭烏雞等“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人均一畝板栗、一畝核桃、一畝油茶”和“人均一頭黑山豬、人均百只東蘭烏雞、戶均一頭牛”的目標,幫助群眾找到綠色脫貧致富增收的強路徑。第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扶貧開發工作基石。東蘭縣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展開的最大阻礙。因此,東蘭縣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建立縣、鄉、村三級基礎設施項目庫,統籌推進村屯道路建設項目、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項目等,解決了11個脫貧村無公路、1440個貧困戶住房困難、4.58萬人飲水不安全和1.01萬人電能質量不夠穩定的問題,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經濟發展打好基礎,做好各項基礎保障。第三,推進民生工程建設,落實群眾利益保障工作。教育保障方面:一是抓好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抓好了教育政策的兌現落實。為智慧扶貧,營造“扶貧先扶智”的良好氛圍做好前提準備。醫療保障方面:積極引導貧困人口參加醫療保險,為參合農戶投大病保險,適當提高貧困戶參合人口新農合報銷比例。通過醫療救助扶貧工程的推進,整合全縣資源,做好各項服務保障措施,著力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住房保障方面:重點解決了農村危舊房改造和易地搬遷工作。徹底改變貧困群眾生存發展環境,為特困群眾脫貧致富打好基礎。

六精準見實效。一是精確規劃。東蘭縣是新一輪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到2020年每年需要脫貧近萬人,工作壓力大任務艱巨。縣委縣政府按照經濟發展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水平,主動謀劃、科學規劃,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方便脫貧攻堅各項任務和細則的執行和監督。二是精準識別。對貧困戶進行摸底,做到扶真貧。按標準劃定貧困戶和脫貧戶,將優惠和傾斜政策準確實施在貧困戶上,不浪費扶貧資源,不亂用扶貧資金,真正幫扶到位。三是精細實施。抓住各大扶貧工程的重點難點,細化舉措,落實到人,確保各部署任務精準完成,促進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四是精深參與。黨員基層干部深入一線、深入農戶,傳授種養殖技術,跟蹤產業項目,及時解決貧困戶遇到的難題,為貧困戶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等保駕護航,做好后盾。五是精心組織。組織建設先行一步,選配得力干將凝心聚力推進扶貧開發的各項工作,發揮黨組織和基層黨支部引擎作用,帶動貧困戶加速脫貧。六是精準減貧。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做到因人因戶施策,做到扶貧有力有效,減貧提質增速。

三點調研啟示:破難題辟新路實現“真脫貧”

調研組認為,東蘭縣在扶貧開發工作推進中,認真落實了黨中央關于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切實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取得了脫貧攻堅戰役的階段性勝利,其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對于深度貧困縣脫貧致富工作的開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的完成,有著較大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三點啟示:

啟示一:精準扶貧需以補短板為突破口,做好基礎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深度貧困地區多為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的山區,但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當地發展綠色生態、休閑旅游和特色產業提供了巨大潛力,后發優勢明顯。為使當地紅色政治資源、綠色生態健康資源等轉化為能脫貧、巧致富的發展資源,實現特色產品、珍稀品種、獨特文化輸出去,優質企業、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引進來,做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貧困地區推進各項扶貧工程的基礎和保障。只有打通公路、架起電網,做好基礎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強化支撐保障體系,才能真正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的困窘境況,帶領貧困群眾奔向小康生活。

啟示二:精準扶貧需創新方式手段,用好科技平臺提高脫貧效率。

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如何使特色產業做到“人有我優”,提高市場競爭力,需積極借力科技平臺,運用先進技術助推扶貧脫貧工作開展,真正使農民增收致富走向持續化、穩定化。一方面,可以構建信息服務平臺,隨時發布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相關信息,使農戶及時了解農業動態,科學規劃農業生產;整合行業供需信息、物流信息等,使農戶密切掌握相關產業市場狀態,合理安排產業投入;開辟農村科技學習專區,為農戶搭建便捷學習平臺,助推農民學技致富。另一方面,可以搭建移動電商平臺,以APP、微信等為載體,實現“互聯網+特色產品”“互聯網+旅游”等營銷服務模式,打通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渠道,打開國際市場。同時,破除信息壁壘,打通內外,實現信息實時傳播與共享,進一步提高地方知名度,打造地方名牌。目前,精準扶貧進入攻堅階段,增加農技推廣服務供給,依靠科技進步支撐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啟示三:精準扶貧需重視人才作用,“內部提升,外部引進”雙管齊下。

人才資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貧困地區的致富之路要想走長走遠,發揮人才效用是關鍵。一方面,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當地群眾文化水平,蓄積發展勢能。通過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提升文化水平、豐富文化生活做足硬件準備。比如,通過開放鄉村圖書館、開設農技講堂等,提高群眾農業技能,完善農戶知識結構,進一步增強其創新創業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優惠和傾斜力度,創造條件、創新方式留住外來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減小心理落差;做好人才生活保障,解決好其住房及配偶、子女安置工作;設立獎勵機制,鼓勵人才創新發展;廣泛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吸引高校人才走進、扎根。堅定人才強縣戰略,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縣域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積極培育后備力量,儲備發展勢能,為貧困地區注入新的發展生機,實現深度脫貧。

(執筆:陶建群   劉讓興   劉芋藝   孫易恒)

責編/劉芋藝  孫易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貧困縣   攻堅   扶貧   深度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