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觸法”群主如何處罰
《管理規定》中,網友們特別關心的就是其第10條中提到的“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聯網群組傳播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禁止的信息內容”,什么情況下群主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將受到哪些處罰?
其實在《管理規定》出臺后,朋友圈中就不斷有人傳播公安機關、法院處理過的一些有問題的群主被拘留或作出其他處罰的案件信息,一些群主坦言“很有壓力”。王衛國對記者表示,把這些案件信息與《管理規定》聯系在一起發布,給人一種《管理規定》已經發揮作用、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后果”的印象,其實這是對《管理規定》的法律效力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是對廣大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廣大群主們的誤導。《管理規定》10月8日才施行,所以不可能根據《管理規定》對群主的行為進行懲罰。王衛國認為,利用群組發布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的暴力、淫穢等非法內容以及虛假恐怖信息,損害他人聲譽、散布他人隱私甚至用來實施各類刑事犯罪的事情并不少見,對這樣的違法犯罪活動予以懲罰,根據的是《管理規定》出臺之前法律法規早就有的規定,不能和《管理規定》混淆。也就是說,即使不出臺《管理規定》,群主如果有上述行為,也同樣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王衛國認為,群主對于群內發布、傳播信息的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疏于管理造成的損害后果,二是管理過程中有沒有主觀過錯。如果主觀上有故意或者過失,就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如果造成損害后果,也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在群主發現群成員違法違規而沒有采取措施造成一定后果的情況下,群主才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群主將首先受到來自平臺方的處罰:“由平臺方依法依約采取降低信用等級、暫停管理權限、取消建群資格等管理措施。同時,平臺方要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對違法違約情節嚴重的群組及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納入黑名單管理。”
對于一些網友列舉出群主需要對群成員的信息發布和傳播行為而承擔的諸多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楊小軍明確表示了反對:“這個觀點實際上是讓群主一人負擔所有人的責任,甚至把管理部門的責任都歸到群主身上。這既不客觀,也不可能。”實際上,個人的責任還是個人承擔,群主要承擔法律責任也是因為群主自己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楊小軍還認為,對于因傳播虛假信息而違法違規的群主,應該盡量寬容,處罰操作標準應該更加細化。如果群主明知是謠言卻仍然傳播,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群主不知道或者難以判斷所傳播信息是虛假消息,則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劉金林 劉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