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構筑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在這個“灣區”里,當前經濟總量已達1.4萬億美元,人口7000萬,其釋放的經濟活力和創新動力,可以比肩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任何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融合之灣”。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跨珠江通道的完成,以及“一小時城軌交通圈”的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版圖與空間結構正在重構,“大灣區”在交通上實現閉合。交通閉合之后將促進三地出臺切實措施,最大可能地促進彼此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暢通流轉,探索大灣區一國兩制下港澳與內地之間的跨境與跨經濟體制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創新之灣”。世界上其他幾個著名的灣區都是全球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更不例外。為此三地將攜手合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更加宏大的視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高地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市場為導向聚集全球創新資源,這是時代賦予“大灣區”的特殊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開放之灣”。大灣區將成為我國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知識、技術、資本、人員、服務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對深度參與到全球化市場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轉型迫切需要創新型發展模式,亟須探索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走向國際價值鏈高端。粵港澳大灣區首先通過自貿區與港澳市場對接,形成灣區內統一的市場。
廣東深化與港澳的合作,攜手建設大灣區,共同走向世界、開拓國際市場,一起邁向國際產業分工體系高端,將成為廣東構建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支點。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各具優勢和特色,香港的金融,深圳的創新,廣州的商貿,其他珠三角城市的制造,加上依托港澳正在搭建的國際化金融、法律、稅收、信息等服務平臺。扎實的經濟基礎、強勁的經濟增長能力,以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地位,將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和橋頭堡。
鏈接
打造世界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面積5.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萬,當前經濟總量已達1.4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并提出4項跟進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地區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和協調機制建設。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上述跨界地區合作。廣東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容。
今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7月1日,“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論壇在香港主辦。在習近平總書記見證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按照協議,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