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堡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開幕。一般認為,會場內的沖突會讓本次峰會的成果變得不可預期。來自美國的逆全球化為峰會主題蒙上了陰影,德國作為東道主做了很多工作,以對抗特朗普主義。其中包括中德強化經貿合作,歐盟和日本在峰會前夕簽署了內容廣泛的貿易協定。
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峰會前呼吁全球各國通過更開放的貿易政策促進全球經濟發展,而不是通過貿易壁壘的方式,讓全球市場陷入貿易保護主義的分割狀態。
但是所有這些,看來都難以打動美國。而且,沒有美國參與的全球市場,看起來是不完整的,也難以實現本次峰會的主題目標“塑造聯動的世界”。
特朗普來到漢堡,可不是為東道主德國站臺的。他參加峰會的看點有三個:作為峰會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參加峰會是責任;二是和俄羅斯總統舉行“雙普會”,吸引的關注甚至比整個峰會還高;三是特朗普要參加一系列的重要峰會,以期達到特朗普習慣用雙邊會晤達到的目標,其中就包括中美兩國元首的第二次會晤。
因而,會場內的全球化目標和美國對此目標的漠視,會成為20國難以化解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除美國之外的其他19國似乎都和德國站在一起,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支持全球化。但是,這些支持要落實到行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對具體的國家而言,和美國達成雙邊的貿易協定,也未嘗不是“曲線救國”的可行之策。
畢竟,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特朗普時代的美國也走出了危機態勢。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確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但也并非絕對的閉關自守。特朗普追求的是多邊自貿協定的協定,通過雙邊自貿協定去解決美國面臨的“不公平”。所以,也不能簡單地將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視作貿易保護主義。如果美國反對全球化,特朗普完全可以不來漢堡。從德國到日本,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其實有著復雜的內因,與其說是擔憂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還不如說是對美國不愿承擔西方世界領頭羊的焦慮和恐懼。因為除了美國,西方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都夠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
相比下,中國和俄羅斯對美國就沒有這樣的負擔。因為,中美可以在相對平衡的心態下,就雙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化談判,雙方“百日計劃”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次G20峰會,“習特會”除了談貿易,還可以談雙邊、區域、全球等一攬子重大問題,如朝核問題的解決等等。
所以,德國、歐盟和日本對美國的擔憂,除了對特朗普“美國優先”的不安,更多是對美國主導、歐日配合的全球秩序淪落的焦慮。
美國不愿意再當西方世界的盟主,在更大的江湖依然會有自己的位置,這正是特朗普和中國解除南海警報并和俄羅斯和解的主因。留給歐盟和日本的是,只能抱團取火,而全球化成為其催化劑。
其實,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誰也無法阻擋。全球化是世界的全球化,美國憑借一國之力也難以阻擋。其實所有人都明白,特朗普反對的不是全球化,而是不利于美國的全球化。“美國優先”也建立在全球化為美國服務的基礎上。就此而言,德國也好、歐盟也罷,包括日本,對于全球化的擔憂,其實有些杞人憂天。他們主張的全球化,只是希望能夠接過美國的領導地位——這樣的全球化何嘗不是他們利益優先的全球化呢!
相比G20峰會場內很難解決的眾多難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應該更關注場外的麻煩。漢堡G20峰會場外,超過1萬民眾(其中來自歐盟其他地方的人士8000人)舉行反特朗普和反G20示威,并迅速發展成暴力沖突。這和2010年多倫多G20峰會以及2001年熱那亞的G8峰會有得一比。
西方世界尤其是歐盟的街頭民眾,已經到了什么都反的地步。被西方世界引以為豪的民主已經輕率地講英國“踢出”歐盟——英國和歐盟只能無奈地進行痛苦的脫歐談判;美國民眾則選出了讓西方世界和全球都很頭疼的特朗普。可見,西方世界管好自己的事,尤其是如何不讓民主這個“好東西”失控,才是當務之急。
(張敬偉,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