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里沒對手,可眼下有數據勁敵
阿里體系一直試圖把菜鳥打造成一個以數據為依托的物流基礎設施。截至2015年11月,中國超過70%的快遞包裹、數千家國內外物流、倉儲公司以及170萬物流及配送人員都在菜鳥數據平臺上運轉,日處理數據量9萬億條。
按照菜鳥的設想,通過大數據技術“賦能”,自己和快遞公司是可以攜手合作的。今年5月29日上午,包括順豐在內的15家郵政快遞企業與菜鳥網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這15家企業與菜鳥將基于云計算服務,通過電子面單、云客服等產品上的合作來推動行業的信息化升級。
在這次“掐架”中,菜鳥網絡總裁萬霖發出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提到“菜鳥的望遠鏡里沒有對手,都是伙伴和榜樣”。作為一家沒有快遞員的物流科技公司,菜鳥一直以此自況。
可是在望遠鏡看不到的眼下,菜鳥身邊依然存在著順豐這個強勁的對手:順豐控股2016年報顯示,2016年度其快件業務量25.80億票,速運物流不含稅營業收入571.41億元。對比同期全國快遞業務量(312.8億件)和收入規模(3974.4億元)可以估算出,順豐速運2016年的快遞業務量約占全行業的8%,收入占14%。
數據,越發成為菜鳥與順豐直接競爭的焦點。此次“掐架”事件的導火索——豐巢自提柜就是最直接的一個案例。
豐巢自提柜主要解決的是物流配送“最后100米”的倉儲問題。在物流快遞行業,“最后100米”的數據往往更加精準,也更難以準確獲得。而豐巢在2016年年底時,已經在70多個城市有超過4萬臺快遞柜,與全國100多家物業公司達成合作。2017年1月,豐巢宣布完成25億元A輪融資時披露,其格口數量達300萬,日均包裹處理量已達快遞柜行業第一。
順豐在此次事件的公開回應中表示,本次菜鳥暫停豐巢數據接口,表面上以信息安全為由,其實根本是一場有針對性的封殺行動。順豐呼吁,“希望所有快遞行業同仁警惕菜鳥無底線染指快遞公司核心數據行為”。
而菜鳥方面則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菜鳥從未要求順豐提供非淘系數據,反而是在過去的合作中,順豐大量查詢和使用豐巢當中非順豐的數據,遠遠超出了正常使用范圍。
事實上,順豐與菜鳥關于豐巢自提柜的合同已于2017年3月到期。經過近兩個月的溝通談判,雙方無法就信息安全所需要的數據連接達成共識,遂中止了合同協議。
梳理雙方的回應可以看出,菜鳥和順豐都想要對方的數據,但在豐巢快遞柜的合同到期后,雙方無法就“最后100米”的數據共享達成一致,因此出現了決裂。
除此之外,去年5月順豐還推出了一款與菜鳥正面競爭的數據增值服務“數據燈塔”。這款產品融合了順豐內外部數據,覆蓋3C、服裝、鞋靴、母嬰、美妝、生鮮、家電等多個行業,通過各行各業的數據分享和匹配,幫助商家備貨、管理庫存,甚至優化產品運營,調整營銷策略。
頗有意思的是,在“掐架”開始后的一天內,許多電商平臺、快遞公司非常罕見地紛紛站隊:騰訊、京東、網易、美團公開表態支持順豐,EMS、蘇寧、易果生鮮、全峰、國通、圓通等選擇站隊菜鳥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