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能力與人均GDP相關性分析
經濟增長提速期是指人均GDP尚未達到較高水平且經濟轉型能力較弱的時期。對于處于經濟增長提速期的區域,促進經濟增長是當前要務,同時各種要素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對增長的貢獻也不應忽視。在之前《對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的測評及排名》中,我們可以得知,吉林省是屬于經濟增長提速期的21個省份之一。吉林省的GDP總量是由各個地市(州)加總構成的,其所屬的9個地市(州)的經濟轉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并影響著吉林省的經濟轉型能力。所以,對吉林省9地市(州)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系統分析,既可使地市(州)政府部門明確其轉型發展的“軟肋”,又可方便省級政府部門對經濟體系進行宏觀調控和戰略規劃。
計算和排名結果表明,吉林省9地市(州)經濟轉型能力排名與其人均GDP排名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見圖3),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第一,長春市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無位差, 該市人均GDP水平和經濟轉型能力均排名第1。
第二,松原市、吉林市、延邊州、白山市、通化市5個地市(州)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小(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3);其中,松原市的人均GDP排名第3,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2,位差為1;吉林市的人均GDP排名第4,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5,位差為1;延邊州的人均GDP排名第7,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6,位差為1;白山市的人均GDP排名第5,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7,位差為2;通化市的人均GDP排名第6,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9,位差為3。
第三,四平市、白城市、遼源市3個地市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大(大于等于4)。其中,四平市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為5,人均GDP排名第8,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3;白城市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為5,人均GDP排名第9,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4;遼源市的人均GDP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為6,人均GDP排名第2,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8。
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位差,可以幫助我們深入探究不同地市(州)之間的發展路徑差異,同時也有利于避免宏觀政策分析過程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經濟轉型能力與城鎮化率相關性分析
有序、適度推進城鎮化建設將帶來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增加,刺激內需的擴大,推動經濟轉型。當然,城鎮化的推進應當服務于人的城鎮化與經濟社會轉型,是產業支撐、社會服務、治理創新、消費升級、生活方式多方面的根本轉變。尤其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對于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除了經濟轉型能力與人均GDP的相關性之外,我們對吉林省9地市(州)城鎮化率與經濟轉型能力也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見圖4)。
通過對經濟轉型能力得分與城鎮化率得分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吉林省9地市(州)的經濟轉型能力與城鎮化率之間有一定的正相關。通過進一步地分析,結合各地市(州)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兩者之間的位差,我們發現:
第一,有4個地市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小(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3)。其中,位差為2的地市有2個:吉林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5,其城鎮化率排名第3;遼源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8,其城鎮化率排名第6。位差為3的地市有2個:長春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其城鎮化率排名第4;白城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4,其城鎮化率排名第7。
第二,有5個地市(州)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大(大于等于4)。其中,位差為4的地市有1個:通化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9,其城鎮化率排名第5。位差為5的地市(州)有2個:延邊州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6,其城鎮化率排名第1;白山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7,其城鎮化率排名第2。位差為6的地市有2個:松原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2,其城鎮化率排名第8;四平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3,其城鎮化率排名第9。
通過比較城鎮化率與經濟轉型能力兩者之間的位差,也有助于我們深入探究不同地市之間的發展路徑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