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以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三個指標為核心的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甘肅省14地市(州)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算。經過對不同地市(州)之間經濟轉型能力得分、分項指標得分的比較,對各地市(州)的經濟轉型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理論模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
指標體系: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
測評范圍:甘肅省14地市(州)。
測評方法:相關性分析、功效函數轉換。
數據來源:甘肅省及14地市(州)統計局官網或統計信息網,主要是《甘肅發展年鑒2016》、甘肅省14地市(州)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甘肅省14地市(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甘肅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情況、甘肅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主要發現:
·嘉峪關市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和人均GDP水平在14地市(州)中均排在首位,屬于經濟轉型能力較強和人均GDP水平較高的典型城市。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后。為此,對于嘉峪關市,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臨夏州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12,人均GDP水平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14,屬于經濟轉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較靠后的典型地區。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和該州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靠后有關(分別位列第14、第13)。
測評結果:
從亞當•斯密把經濟增長問題作為總題目來進行研究開始,經濟增長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等過去一直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而經濟增長的質量,如經濟增長的結果、前景等問題直到近期才逐步受到關注。亞諾什•科爾內在《突進與和諧的增長》一書中曾經指出,“翻閱一下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浩瀚文獻,我們發現,到處都在用寬泛的數量指標來描述增長過程,而發展過程的質量方面幾乎完全被忽略了”。在多恩布什與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過程被認為“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其中,“生產要素的積累”是強調經濟增長的數量,“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包括生產要素的再配置等)”則是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
經濟轉型正是源于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強調和重視,經濟轉型寓于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的經濟增長本質上代表了持續的經濟轉型過程。庫茲涅茨將經濟增長定義為給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能力的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現今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與之相應調整的基礎上。按照庫茲涅茨的理論,經濟轉型能力的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變換。這三方面要素的提升,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影響了經濟增長,進而反映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能力。
1992年,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中國的GDP經歷了超過10年的高速增長。但從近些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無法擺脫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隨著不同要素的產出逐漸步入“穩態”,經濟增速也逐漸“收斂”。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如何適應從經濟高速擴張到增長收斂的轉變,以及在各種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下,仍然能夠保證相應的經濟產出。對于甘肅省,其經濟增長所經歷的變動情況也大致如此,甘肅省經濟增速在1995-2015年間絕大多數年份高于全國經濟增速,但1995、1997和2006、2007四個年份經濟增速小有波動,略低于全國經濟增速(見圖1)。
此前,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已對全國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和排名,得出了一些省份基于人均GDP的經濟轉型能力劃分區間。根據此前測評
結果,甘肅省是處于經濟增長提速期的21省份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支持甘肅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2月視察甘肅,提出“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的殷切希望和“八個著力”(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著力推進扶貧開發,盡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著力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改進干部作風,提高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指示與工作要求,為甘肅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于加快推進轉型跨越、富民興隴大業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具體實踐中,近幾年,甘肅省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這一重大使命,始終堅持八個發展取向,積極開展十大重點行動,深入實施“3341”項目工程、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1+17”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及政策措施、“13685”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
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各項約束性指標,基本實現預期性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扶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貧困地區面貌發生巨大改變,支撐發展的條件明顯改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以開放促發展取得新進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提升。
同時,結合已有報告和研究,還應該指出,面對經濟增速換擋、結構優化、方式轉變、動力轉換的態勢,甘肅省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上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欠發達仍然是基本省情,發展動力不足、不平衡的問題突出,加快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二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加快供給側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依然艱巨;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四是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低,公共服務水平不高,脫貧攻堅和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務依然艱巨;五是經濟的外向度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差距大,創新創業內生動力不足,創新型人才缺乏,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六是政府效能、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強法治建設、提高履職能力、優化發展環境的任務依然艱巨。
正是基于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相互交叉,促進理論發展與現實演變的相互驗證,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理論為指導,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細分指標,對前期所構建的中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具體修正指標將在后文中說明)。現根據2016年甘肅省及14地市(州)統計局官網、統計信息網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2015年甘肅省14地市(州)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對甘肅省14地市(州)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更主要的是為各地市(州)及甘肅省今后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穩定和健康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