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就業崗位吸引資金回流,還得靠國內投資機會和收益
從里根政府的減稅實踐可以看出,如果更加注重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并在鼓勵企業投資方面更有針對性,理論上可能更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畢竟,經濟增長根本上來自于資本、勞動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術進步。而在資本、勞動、技術三者中,資本又起著主導作用。減稅能否成功推動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刺激投資的效果。
但是,如果減稅和擴大支出同步進行,是很有可能導致政府債務規模擴大的。而政府債務規模擴大,不僅會影響投資者信心,而且在政府和企業爭奪資金的情況下,還可能推高利率、提高企業融資成本,從而抵消減稅刺激投資的作用,最終使經濟陷入衰退。
當然,這里面也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減稅計劃成功促進國內投資增加并吸引國外的資金回流。于是,降低公司所得稅后,公司所得稅收入不降反增,財政赤字不增反降。
然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功能布局和資源配置,早已成為跨國公司的基本戰略。對美資企業來說,這也是美國長期政策影響的結果。美國公司在海外經營取得的利潤,能夠僅在當地繳納較低的稅收。這是因為美國允許這部分所得推遲到匯回時才交稅,并且沒有制定嚴格的反避稅措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美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競爭力。也就是說,按照美國以往的政策,只要美國企業能夠實現對全球資源和市場的把控,只要美國企業能夠盈利并創造價值,美國政府就并不介意投資和生產是在哪里進行的。
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美國的海外凈收入增長快速。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在他國取得的收入相比他國在美國取得的收入越來越高。它充分表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對外投資,可以為美國帶來高收益。
倘若出于增加本國就業的考慮,而想要扭轉這一趨勢,其實也沒有那么容易。即使不考慮美國減稅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競爭性減稅的情況,就現有情況來看,愛爾蘭等國的公司所得稅法定稅率已經低于15%,中國和印度的法定稅率雖然高于15%,但在經濟特區、高科技園區等特定區域對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事實上都實行了低稅或稅收減免。同時,蘋果、星巴克等不少美國跨國企業,通過采取多種避稅手段已經把海外經營的所得稅負降到了個位數。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想象15%的公司所得稅率會吸引這些企業大量回流美國。
同樣道理,即使海外子公司利潤匯回的稅率降至10%,如果海外的投資收益更好且稅負不高,相關企業恐怕也不會選擇將利潤大量匯回美國。因此,吸引美國企業海外投資回流及促進美國國內投資,根本上還是要靠美國國內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收益,減稅能夠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