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特色小鎮成為風口。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前,將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2016年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各地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特色小鎮的概念在中國古已有之,而在國際上特色小鎮在很多國家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對中國古代市鎮建設的思想,以及近年來國外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進行了梳理,從中挖掘特色小鎮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建議,以期為致力于加快建設特色小鎮的各級地方政府提供借鑒參考。
特色小鎮的古典內涵與興起因素
“鎮”在古代,最早指軍隊駐防之地,始見于唐。因駐軍處常有商販聚集,至宋代,“諸鎮置于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宋史•職官志》)。至明代,正德《姑蘇志》已稱“商賈所集謂之市鎮”;弘治《吳江縣志》也稱“人煙湊集之處謂之市鎮”。在行政上,市鎮都是縣以下的一級建制,直至清代,鎮一般還大于市。又有稱關、點、集者,實際相當于市鎮。
自市鎮出現以來,對于如何圍繞“特色”進行構建,古人早有籌謀。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描述的正是1600多年前特色小鎮的藍圖。
特色小鎮區別于其他地產項目的特質就在于“特色”。“特色”是其靈魂,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于“特色”。而“桃花源”恰好完全滿足了小鎮“特色”鮮明性這一主要原則。首先在地域上:“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可見桃花源依山傍水,有著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按照特色來講,這是打造“山谷”或“水鄉”的天然條件。也就是說桃花源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入口處更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產業特色相融合,完全符合形態小而美的小鎮特色。其次是產業特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農桑是桃花源的“支柱產業”。而且從秦末到東晉500多年來,這個特色小鎮上的居民從不與外界接觸,以此自給自足,可見這項產業被開發到了極致。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典型的“特而精”。通過產業延伸,桃花源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功能疊加。男耕女織,往來種作。
在秦末亂世之下,創建人能想到尋一絕境,躲避戰亂,過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創新性的想法。在創建過程中,將桃花源建在“初極狹,才通人”的山后,說明他的規劃理念非常靈活,利用自然條件避免被人發現。“土地平整,屋舍儼然”說明它的布局建設很系統。它還融入了四大功能的疊加,讓居民實現了自給自足。規劃理念創新,建設機制靈活。從效果上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宜居宜業宜游,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特色小鎮”。它的審美情趣,具有超越時代的特點。它隱秘而安靜,古韻而獨特的空間氣質與當下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不謀而合。
中國古代村鎮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大同小異。無論是古代城市,還是村鎮,其發展特點對于今天的特色小鎮建設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總體而言,古代城鎮的發展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因政治地位而繁榮
早期城市的出現,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產物。城市在最初出現的時候,只是維護王權的軍事堡壘。進入階級社會后,它更是作為權力的象征而存在。如《詩•瞻仰》諷刺周幽王因寵褒姒而亡國時說“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直接以城的存亡來表示國的興亡。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強凌弱,眾暴寡”,因而“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在這一段時間內,戰爭連綿,無論是極力修建新城或是改造舊城,都是出于進攻或防守的目的,結果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發展。因此,這一階段,城市很大一部分的作用取決于軍事的需要,成為王權的堡壘,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王權的威嚴。如秦都咸陽,采用強干弱枝的辦法,“徙天下富豪于咸陽十二萬戶”,集中天下富戶來充實咸陽的經濟,建設咸陽,在總體規劃中,采用天體觀念規劃,打破了傳統的城廓理論,積極充實郊區縣的辦法,取代外廓的功能,并利用馳道將各縣緊密連接在城市外圍;唐代的長安城,它的建筑主要體現了皇權的威嚴,城內有宮城和皇城之分,而大明宮則更是體現了這種現象。
因交通便利而繁榮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城鎮的興起、發展的歷史,均與交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古代城市大都建立在靠近河流和海濱之處。這主要是因為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水運是長途運輸中運輸量最大、費用最低的方式,因此城市建在靠近水域的位置,能保證依靠水運獲得大量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同時也更利于水運與陸運兩種運輸方式的便利結合。如在封建經濟發達的隋朝,為了經濟的發展和對江南地區的控制,不吝勞力修建了大運河,隋煬帝數次出游江南都是走水路。大運河的修建,也造就了一批古代城市的繁榮,如揚州、杭州等。
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陸路交通對于城市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作為交通樞紐而存在的城市,經濟活動較為頻繁。如戰國時的雒邑位于秦、齊、楚、趙四國縱橫交錯的地方,被稱為“天下之朝市”。西漢以來,陸上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其所經過的歐亞大陸,主要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亞洲地區,這一地區的地理特征是氣候異常干燥,降雨量極其稀少。交通工具主要依賴于駱駝、馬等動物運輸,沿路需要中轉和食物補給,因此,沿絲綢之路的居民點逐漸成為商品交換和客商消費的人流和物流集散地,進而逐步形成了西域大量古城沿絲綢之路分布的格局。
因商業發展而繁榮
歷史上,隨著商業的發展,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轉變,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從而聚居形成了一些具有特定商業特色的城市和鄉鎮。如戰國時,出現了集政治中心、手工業中心、商業中心為一體的臨淄、邯鄲、大梁等,這些城市多是諸侯國的國都,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隨著人口的集聚,對生活用品的需求增大,商業逐漸發展,手工業隨之興盛,進而形成綜合性城市;漢唐時期,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成就了一批手工業重鎮,出現了以絲織業著稱的定州、益州、揚州,以陶瓷業著稱的邢州、越州,以造紙業著稱的宣州、益州;兩宋時期,手工業進一步趨向精細化發展,出現了特色手工技術中心地區,如定窯、汝窯、景德鎮,同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外貿城市增多,出現了泉州、廣州、明州等出口要地;明朝時,手工業、商業、外貿各有中心城市,如蘇州、杭州、松江、景德鎮為手工業中心,成都、武昌、揚州為商業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口。
以上在中國古代城鎮發展中起至關重要的因素,在現代城鎮建設中依然有著借鑒意義。現代社會的經濟、社會樣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上述影響小鎮發展的原因外,新的因素也由之產生。
“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的國際經驗
影響特色小鎮建設的現代因素
對不同地區之間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有專家指出,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說,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就是提高當地政府管理能力、有關部門知識含量和技術水平,以及不斷地更新發展觀念,并建立、維護各個區域內的發展機制。這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人力資源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特色小鎮發展中所需要的創新,是基于對傳統創新理念不斷評判和分析的同時,將特色產業發展中需要的物質和技術發明、科學發展理念和經濟發展原理相融合的創新。以德國為例,特色小鎮的發展通常是以旅游業、農村經濟多元化、農業、生態環境、人口和生活質量為重點,如何使這些層面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離不開以創新為依托的新興發展路徑。
在國外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中可以看到,政府明確的政策支持在特色小鎮發展的初期格外重要,同時正確的政策導向對推動這些地區朝正確的方向發展也起著關鍵的作用。為了能夠成功建立特色小鎮,政府相關政策之中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不同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存在的不同難題,因為這些地區間所需的政策支持是根據不同的發展需求和方向高度具體化的。
此外,有助于特色小鎮發展的包容性政策往往是帶動發展中各部門建立起高效、聯營、可執行性合作關系的支撐。
正是基于特色小鎮發展中對創新理念和包容性政策的要求,一些國家在以特色產業為重點發展小鎮經濟時,通常會結合LEADER模式(Liaison Entre Actions de Développement de l'Économique Rurale)作為主要方法導向,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以伙伴關系為基礎的發展方式,主旨是圍繞當地特色資源,并對于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給予重視。同時這一模式將公民意識、參與權、政府治理和內生發展串聯起來,使個人、社區和企業能夠共同設計和實施地方發展戰略,共同作用于推動當地的發展。在這樣一種模式中,各部門間的參與度以及所形成的合作網絡格外重要,也正是因為這一發展模式促進了當地各發展主體間的溝通協作,使得地區內部的“認同感”得到增強,進而形成共同的區域感,使以特色產業為發展主題的小鎮或地區更加的整體化。LEADER發展模式也為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接受其他發展主體反饋,并進行改進的機會。
此外,LEADER發展模式中的三個要點值得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借鑒:努力維護決策制定參與性和透明度,并注意避免引起公眾間不平等問題;只要符合最終發展目標,應盡量減少對于具有創造性的發展方案的限制條例;發展中涉及的條例和資金狀況應在發展之初就得以明確,且要將可靠性作為重要的前提條件。
傳統村鎮經濟和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對比
近些年來,在一系列探尋自然與社會發展的新型關系的研究和實踐中,首先需要正確定義二者間的關系,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特色小鎮作為價值、傳統、文化和產業的融合,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這些地區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并且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其所特有的產業,包括農業在內,開始承擔起多功能的職責。
這種背景下發展的小鎮,需要被不同于過去的形式進行重新定義,而當地的企業也需要將自身的定位和其所在地的特色和產業聯系起來。特色小鎮向社會傳遞出“旅游業、農業、地方資源、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幾個要素所具有的獨特吸引力,同時也形成了多維聯動的發展方式。
而這樣一種發展方式,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追求的用以提高農村和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方式,通過總結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特色小鎮發展與傳統的村鎮經濟發展主要區別,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