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全力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全力化解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帶來的內生風險,使國家安全工作不僅成為防御性的鋼鐵長城,更要成為實現現代化、推動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建設力量。
【關鍵詞】國家安全 中國夢 人民安全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努力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安全保障”。古今中外的經驗都證明,國家安全是國家和人民的底線、生命線,沒有國家安全,一切關于美好生活的理想都是鏡花水月。
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特別是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風險,有力應對挑戰。
關于國家安全的底線思維就是穩定壓倒一切。1989年初,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時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論斷不是針對特殊政治氣候的權益之計,而是深刻把握了現代化復雜歷史進程的一個基本規律。因而,穩定壓倒一切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曾經以“歷史終結論”聞名的美國政治學家福山在近著中提出,現代政治秩序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國家、法治和負責制。國家即力量,合法地產生、利用權力來執行法律,保護國民免于遭受來自國內外的暴力,提供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衛生、教育和其他國民所需要的服務。福山的“國家能力論”從政治學角度對穩定—秩序的首要性的論述是相當深刻的,受到社會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需要說明的是,穩定壓倒一切絕不意味著消除一切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且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美國社會學家科塞提出,彈性和靈活性比較大的社會結構容易出現沖突,但不會根本性地破壞乃至顛覆社會,因為這種沖突可以促進社會互動,改進社會控制,對社會的整合和穩定發揮積極作用。相反,僵硬的社會結構不允許或壓抑沖突,一旦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全面爆發,將嚴重破壞社會結構,甚至顛覆國家基本制度。所以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避開走不通的老路、邪路,以永不懈怠的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堅持和完善國家安全戰略。
國家安全面臨“三大陷阱”的嚴峻挑戰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由“小安全”上升為“大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而“大安全”的大背景就是戰略機遇期的深刻變化,出現了各種新的矛盾、風險與挑戰。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銀行將全世界的經濟體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個層次。“中等收入陷阱”的意思是,大多數中等收入經濟體在進入中等收入這段階梯的中段之后,經濟發展會出現長期停滯徘徊局面。統計顯示,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成功升級為高收入經濟體,成功率只有13%。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等收入經濟體難以擺脫其發展前期賴以成功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既不能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會事業,優化勞動力供給,支撐產業升級;又不能改革原有體制,強化產權保護和創新激勵,優化制度供給,增強經濟全球競爭力。中國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隱患就是勞動力供給和制度供給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前沿,主要勞動力向上流動的通道開始淤塞,制度性的“倒丁字”型社會結構難以向橄欖型社會結構轉變。
二是“塔西陀陷阱”。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認為,當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是說真話還是說假話,做好事還是做壞事,社會都會給出負面評價。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引用了這一觀點。他指出:“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十八大以來的“偉大斗爭”對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初步實現治標,但尚未實現治本,內生性的社會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隱患仍將存在。
三是“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的互動多數以戰爭告終。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明確強調,要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確方向,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當前,歐美發達國家內生的逆全球化浪潮,某種程度就包含著大國之間的戰略誤判,中國的外部安全、軍事安全壓力進入短中期上漲的通道。而國內一些人長期宣揚“中國正面臨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機”“會有一場針對中國的大屠殺”“中美必有一戰”等危言聳聽的觀點,會逐漸引導一股民間性的戰略誤判,進而形成對中央決策的輿論壓力。
中國的國家安全應以人民安全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中國的領土與主權安全因為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而有根本保障,真正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問題來自內部,可能導致中國社會動蕩混亂的因素蘊藏在中國社會中。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尚書》中的警句,也是中華文明最偉大的思想精華之一。可以說,人民是國家之本,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之本,這個基本思想中華先賢三千年前就很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必須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而中國的國家安全則相應地要求以人民安全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集中體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十一個安全類型中并不包括人民安全,可見人民安全并非一個具體安全領域,而是體現在各個具體安全領域之中,各領域安全本質上都是該領域的人民安全。比如,作為國家安全重中之重的政治安全也是立足于人民安全,人民沒有安全,政治就沒有安全,人民安全,政治就基本安全。一些由大規模內亂進而導致政治安全崩潰的國家,根上是人民安全出了問題,不能保衛自己人民的政府離被人民拋棄只有一步之遙。
人民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關鍵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大幅提高,但是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并沒有相應提高,對政府和社會的信任感甚至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改革發展的爬坡過坎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各種不安全因素集中爆發。鑒于此,我們必須真正落實“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通過制度改革和政策優化,有力引導社會預期,幫助群眾樹立安全信心,進而爭取時間加快改善人民安全狀況。否則,中國夢就會“脫心脫腦”,就會面臨總體性的國家安全危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安全工作歸根結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必須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這充分顯示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人民安全觀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
民安是國安的基礎,國安是國強的支撐。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全力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全力化解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帶來的內生風險,使國家安全工作不僅成為防御性的鋼鐵長城,更要成為實現現代化、推動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建設力量。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 為實現奮斗目標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人民日報》,2014年4月27日。
責編/溫祖俊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