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是凝聚民族力量、體現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治國理政、建構和諧的社會秩序方面,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高度注重“禮治”的秩序建構作用,這對轉型時期當代中國社會秩序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社會秩序 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資源,這是凝聚民族力量,體現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治理、和諧、民生思想,對轉型中的當代中國秩序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示作用。
“禮治”建構社會秩序
儒家思想提倡“禮治”,竭力推崇以“禮”的原則和規范構建社會生活的秩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包含范圍很廣,儒家文化中的“禮”至少包含以下含義:一是一種政治原則。“禮”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會結構形式。在這種社會結構中,每個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辦事,不可以“僭越”,社會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種社會制度。“禮”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權利、義務,作為人們之間建立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準則,履行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制度規范。三是禮儀規范。學習“禮”、踐行“禮”是不同等級的個人在社會立足的基礎。正是因為禮所具備的深刻的內涵及多重的功能,長期以來,禮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秩序維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質上,禮是維持統治階級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進行社會控制的規范系統。禮實現對社會秩序的控制、維護,其基礎在于它建構了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
在這種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中,禮發揮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級的劃分。禮在其內容上,分為“天子禮”、“諸侯禮”、“大夫禮”、“士禮”等,每一個等級都代表了相應的地位和層次,這是維護統治權威的重要依據。社會的穩定運行要求這種等級結構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它不僅通過制度化的政治統治保障等級秩序,而且運用教化手段,使等級觀念、身份認同觀念內化于人心,使各階層、等級各安其分,服從統治。
其次,權利義務的規范。權利義務關系是一個具有歷史發展性的概念。在階級社會中,由于層級結構下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公平權利義務關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統治實現的是少數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權利。因此,在傳統的“禮”所維護的秩序中,權利義務規范是一個以人治為基礎的相對概念。禮是統治者實行社會控制的工具,在維護國家的統治秩序方面,禮是由統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規定禮的各種規范,處于社會層級結構底層的民眾是無權參與制定的。因此,禮具有實質上的階級性,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
“禮治”建構思想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實現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是形成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關系到對人與社會的基本看法,也關系到社會秩序建構的不同邏輯。儒家以“禮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對人性本善的認識。
社會信任可以在以下方面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實現。首先,信任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使社會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國社會轉型中,契約關系是聯結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中,大量市場交易需要有誠信作為基礎。在契約規則的背后,誠信的社會環境是使市場行為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誠信缺失會帶來社會焦慮,大大增加社會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公民誠信為主要內容的信任體系,可以降低社會治理、社會交往、市場交換的成本,使社會生活運行更加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