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中國的重要理論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其有密切關聯。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論基礎,同時我國也要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四個全面” 實踐觀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思想內涵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完成,其他歐美國家也進行得如火如荼。資本主義工業大生產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等,現實中的社會矛盾問題也日益體現在哲學領域中。馬克思在《萊茵報》擔任主編期間,對社會現實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也日益對黑格爾的實踐觀產生了質疑,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科學實踐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
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長期以來,西方哲學認為“存在”是一種空洞的抽象,是一種信念。然而,馬克思卻認為“存在”并沒有明確的實體,而是存在物的本質對象性。對于人而言,人的本質并不是人本身,而應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此種對象性在馬克思看來就是實踐。也就是說,人在從事實踐活動時,不僅是把實踐的對象加工生產出來,更是把人的本質性力量作為對象給生產出來。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有其原因的。實踐是人進行生存的前提,沒有實踐活動,就不會有相應的物質財富被創造出來,人的生存自然也就成為問題。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意識的物種,而人的意識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產生出來的,正是實踐使人的生命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意識也成為人獨有的標志。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種社會關系其實就是在人的實踐中形成并被創造的。也正是因為實踐的需要,人逐漸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以適應在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實踐與人的認識不可分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具體反映。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人的認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所以,在馬克思看來,沒有實踐,就不會有人的認識。當然,馬克思主義中的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是辯證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反過來認識也能反作用于實踐活動。特別是經過系統總結了的人對事物本質以及內在規律的認識,對人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說,人的認識可以走在實踐活動的前面,指引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實踐是人的本質屬性。關于人的本質性問題,馬克思作出過多種表述,如人的本質是勞動,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歸結起來,人的本質是實踐。勞動是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社會關系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通過實踐活動,人的大腦得到充分地鍛煉,意識和認識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這就形成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通過實踐,人類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分工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和發展。
馬克思科學實踐觀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從宏觀上為我國的治理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策略。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念在根本上仍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礎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具體如下:
第一,人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一直進行著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有過慘痛的教訓,正是汲取了這一教訓,才有了改革開放的成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很多問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正是中國人民在具體的建設實踐中反復探索,才逐步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創造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中國人民的實踐中產生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數年的實踐,針對當下中國的若干問題而提出的全新治國方略。這一理論的提出完全符合馬克思的實踐觀,即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沒有實踐,就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會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第二,人的認識是伴隨著實踐不斷發展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走過不少彎路。在革命年代,經歷過失敗之后,才認識到完全照搬馬克思的本本主義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有了毛澤東思想的誕生。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數十年的實踐發現,完全的計劃經濟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有了改革開放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國情、世情有了巨大的變化,必須要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總體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不斷完善和成熟,這一過程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突出體現了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看,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成為中國革命成功和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它的正確與否也要經受實踐的檢驗。事實證明,這一戰略布局也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能夠成為今后一段時間指導我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方案。
在實踐中推進“四個全面”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實踐。實踐在具體形式上可以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但不管怎樣,要想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作為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目標,要不斷創新工作方式,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的積極性,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這一目標。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在探索中實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計劃經濟的體制機制已經基本上被打破了,通過改革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現在,比較容易改的方面都已經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非常困難的方面。但越是困難,就越要迎難而上,解決這些困難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要靠實干。要制定出良好的改革方案,更要將這些方案落到實處,在實踐中逐步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比如司法體制改革等。
第三,全面依法治國也要依賴于具體實踐的落實。中國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而要改變這一狀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對于黨和政府而言,也要身體力行,從制度設計上保障依法治國的有效性。比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其有法可依。具體的執法部門更要做到依法行事,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司法部門更要守住最后的底線,維護法律的公正性。
第四,全面從嚴治黨也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全面從嚴治黨,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中國夢”能否實現。因此,要在政治實踐中探索出適合于黨情的治黨理念和方法,實現對全黨的有效管理,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①李海峰:《相通與互補:馬克思實踐觀與海德格爾真理論的關系新探》,《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
②光明日報編輯部:《四個全面:繼往開來的重大戰略布局》,《光明日報》,2015年2月9日。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