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種福利是黨內關懷的重要內容,但福利不等于黨內關懷的全部。從根本上說,做好關心愛護黨員工作,健全黨內關懷機制的最終目的,就是在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使我們黨能夠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向人民負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關鍵詞】節日反腐 福利 八項規定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福利,就是幸福和利益的結合體
應該說,逢年過節發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傳統,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規矩。近年來,隨著反腐敗的深入,逢年過節發不發福利、怎么發福利成了一件職工關心、領導糾結的事。發福利,可能因摸不準政策紅線而自找麻煩;不發福利,可能讓辛苦了一年的職工們心里不痛快。人們之所以對“逢年過節發不發福利”拿捏不準,說到底還是對在高壓反腐的當下,國企、機關發放福利的邊界在哪里,節日期間職工的正常福利能不能發,如何看待和解決職工福利與反腐敗之間的關系,目前哪些節日可以給職工發放福利,正常福利的標準是什么等諸多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困惑。
所謂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幸福和利益的簡稱。福利不僅包含物質上的享受,也包括精神上的愉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是福利,給予一定的精神認可當然也算福利。福利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背后更多地是涉及組織對職工的關心和關懷,是一種傳統文化禮遇。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招,公務員的好日子被重新定義,過去那種享受特權福利、“任性”而為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了反“四風”工作以后,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反“四風”等很多項和公務員切身利益相關的“禁令”先后出臺,這些“禁令”成為很多黨員干部的“緊箍咒”。不可否認,由于禁令的嚴格執行,公務員福利有所減少,確實會使大多數人產生心理落差,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削減。但這些被減的福利,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特權范圍,它們本身就有傷社會公平。
但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一些地方對反“四風”存在誤區,對職工福利“一刀切”,影響了普通職工的合法權益。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清醒,職工福利與反“四風”并行不悖。不應該把中央要求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八項規定等措施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相對立。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做好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多次強調要求嚴防各類“節日腐敗”的同時,要組織好正常的黨、團、工會活動,充分保障干部職工按規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關于節日反腐與職工正常福利之間的區別,全國總工會近年來作出了數次政策解讀。2014年7月,全國總工會下發《關于加強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工會經費支出范圍包括由工會組織的職工集體福利等方面。同年12月,全國總工會發出“補充通知”,就職工福利發放的有關規定作出解釋,明確了工會逢年過節發放少量慰問品,組織看電影、春秋游等活動,均屬于合理范疇。
福利不等于黨內關懷的全部
有一種溫暖叫“黨內關懷”。各種福利是組織溫暖特別是黨內生活關懷最具體的表達。黨內關懷是指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對其成員以及不同成員之間,為發揮黨員的先鋒戰士作用、提高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實現黨的目標和理想,在政治、工作、心理、情感、生活和社會評價等方面進行的激勵、關心和幫助。從當前黨所承擔的歷史任務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訴求來看,黨內關懷的內容,是一個包括政治、工作、情感、心理、生活、評價和榮譽等方面在內的一個多層次總體性的構成系統。其中,生活關懷,是指黨組織對黨員以及黨員之間在生活上的激勵、關心和幫助。這主要體現在關心黨員和干部的基本生活,滿足其必要的物質利益,尤其是對于普通黨員、困難黨員、退休黨員的日常生活加以關心和幫助。關心愛護黨員,歷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2007 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關心愛護黨員,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要求, “從思想、工作、生活上關心黨員,做好黨員服務工作,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健全黨內表彰制度,加強對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的關懷幫扶”。
各種福利是黨內關懷的重要內容,但福利不等于黨內關懷的全部。從根本上說,做好關心愛護黨員工作,健全黨內關懷機制的最終目的,就是在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使我們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向人民負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腐的最終目的之一,是為了增進公眾福利。
新形勢下正確處理發放福利與黨內關懷的關系,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落實職工正常福利與反腐不矛盾,廣大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正常的福利待遇非但不該減少,還應逐步提高;二是特權式福利必須得到遏制。這是因為,福利本身無所謂好壞或特權之分,福利僅僅是一種制度安排,但福利穿上特權或是壟斷的“馬甲”,就會成為損害社會公平的“壞東西”。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民群眾最痛恨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最痛恨各種特權現象,這些現象對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具殺傷力。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我們必須下最大力氣解決好消極腐敗問題,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辯證地看待“逢年過節發不發福利”這一問題,可以發現節日福利的發放所引發的社會爭議主要表現在,體制內外的“福利差”所引發公眾對收入分配的抱怨,以及一些單位取消或減少節日福利所導致的“不適應癥”。節日福利的爭議背后,隱藏著長期以來社會分配關系被扭曲,以及各單位福利發放差距過大且不夠透明的問題。節日福利爭議的背后是公眾對更好的社會福利體系的期盼,這種公眾期盼的社會福利體系應既能激勵先進,又能惠及絕大多數群眾。有一種豪情叫“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期待著各級黨政機關能夠以激流勇進的強者姿態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程,用更公平、更公正、更公開的原則,建立覆蓋廣泛的社會福利體系,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夠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責編/譚峰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