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標準化戰略”的重要指示,積極響應民政部、省民政廳和市民政局關于標準化工作的決策部署,以試點項目為契機,全面開展標準化建設工作。經過一年的推進實施,福利中心已建成符合實際需求和機構特色的標準體系,并順利投入試運行,餐飲、評估、照護、康復等服務模式革新升級,成效顯著。
優化養老護理服務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福利中心頤和養老院入住老人高齡率、失能率逐年增長。目前院內老人平均年齡已高達84歲,而高齡伴隨著不同程度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老年病,對護理、餐飲、娛樂等各項服務要求更趨于專業化和精細化。養老院標準化建設重點在于對護理工作軟硬件進行升級優化,籌建護理站、招聘專業護士,革新生活照料模式。在“藍衣天使”的用心守護下,在院老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全方位專業護理服務。
打造溫馨便捷型標準化設施站點
如今進入頤和樓大廳,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護理站點。以往養老院的護理工作皆由頤和康復醫院承擔,在標準化建設的推動下,養老院組建了內部護士站,提升軟硬件資源的同時,避免了跨部門溝通響應的不便捷。
標準化建設對各項服務場所建設都有明確細化的要求,護理站點亦不例外。養老院借鑒醫療機構模式,在相應樓層專辟護理站點,設有治療室、處置室,結合標準和實際工作需求配備藥品冷藏柜、氧氣瓶、紫外線消毒燈等設備,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按照“五常法”收納管理,次序井然。
除了規范設施資料管理,護理站以“高效率”為核心,巧妙地將“護理工作臺”前移,要求護士巡房攜帶必備設施工具,成為樓層內的移動“工作點”,在有限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護理任務。
組建專業暖心型標準化照護團隊
為了保證標準化建設順利推進,中心在啟動初期組織多次外出調研,團隊改組是調研學習的重點。經過數月的招聘籌建,“升級”后的照護團隊包含生活照料員和專業護士兩大主力,前者負責日常照護,后者負責專業護理。兩者相互配合,為老人們量身制定護理計劃,監測各項生命體征,通過“三查七對”保證老人用藥安全,24小時站內值班更是為老人編織了一張無縫安全網。
“爺爺,早!有什么能幫助到您的?”“姑娘,我量一下血壓。”“我擔心我母親忘記吃藥,幫她都一份份分好了,還是不放心,現在太好了,你們這邊有護士代發藥物,以后就麻煩你們了!”“沒問題,請您簽一下委托發放藥物約定書,再把藥物交給我們就可以了。”
這群80、90后的新進護士,不少都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部分剛走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也具備扎實的功底。她們的加入,優化了照護團隊年齡結,使護理服務更為精細專業。
實行優質規范型標準化服務操作
護理項目看似瑣碎平常,實際都大有學問。“就拿鼻飼來說,之前要測量鼻飼液溫度,確保在38℃-40℃之間。操作前必須與老人溝通好,取適當臥位,至少得用三種方法來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護士小王解釋道。
標準化建設改革后,專業護士挑起“技術護理”大梁,也是生活照料員(護工)的定心丸。“真要謝謝護士小龔,前天晚上要不是她在場,我真不知道怎么辦了,”生活照料員劉阿姨心有余悸:“晚上九點多,孫老太突發心臟病,臉色蒼白,全身冒冷汗,我趕緊按床頭的呼叫器。小龔很快就到了,立即給孫老太服用硝酸甘油,打電話給值班醫生,聯系家屬。小姑娘年紀輕輕,遇事鎮定,還能吃苦一點都不怕臟,老太太一度惡心嘔吐,她也不嫌棄。”家屬很快趕到把老人送去醫院救治,很是感激:“多虧養老院處理得當,我們家老人安然無恙。”
院內“知識小講堂”將培訓教學移至老人床頭,每周定期開展護理知識理論培訓和實操訓練,以“傳幫帶”形式提升團隊整體水平。“給老人翻身時,要把老人的前臂和雙手并攏,翻過身后,要及時解開不能疊放,防止兩只胳膊互相壓迫。翻過身后必須用三個枕頭固定:背上墊枕頭保持穩定,雙腿墊枕頭防止磨擦和壓迫,老人懷里抱枕頭防止胳膊疊壓。”隨著每堂課的講解,護士們將晨間護理、喂飯、翻身、洗澡等項目的操作規范和注意事項,手把手交給生活照料員,院內照護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升級兒童養育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希望福利院的孩子和祖國其他孩子一樣健康生活,幸福成長,這是我們最大的愿望。”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孤殘兒童比重已達99%,為了讓孤殘兒童,尤其是腦癱、智障兒童快樂成長,兒童服務標準化緊緊圍繞養育工作開展,探索針對特殊兒童的融合發展模式,讓孤殘兒童也能在同一片藍天下幸福成長。
創新康教一體的課程模式
孤殘兒童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福利中心努力的方向。借著標準化建設的東風,兒童服務突破固有框架,一改以往康復和早教分離的局面,從標準體系建設之初就重新梳理殘疾兒童服務提供,打通康復早教服務,使得康復訓練效果有了明顯提升。
驕驕是一名發育遲緩的兒童,通過康復訓練后坐、立、行走等運動協調能力都已有很大提高,但繼續康復課程已很難讓她的能力再有提升。標準化實施后,社工組對驕驕的能力情況開展個案評估,總結康復訓練效果,根據嬌嬌的年齡、認知等情況制定方案,介入早教學習。從康復班進入早教班,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驕驕的語言能力、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都不斷提高。
依托康復室、早教室、感統訓練室、烘焙教室等硬件設施,福利中心創新開展康教融合課程,規范康教服務,將單純康復訓練和多元化的早期教育相結合,通過教授數數、畫畫、唱兒歌、手工制作等多元早教課程,提升兒童語言、認知等多方能力和學習興趣。同時讓康復訓練已達到良好效果的殘疾或智障兒童融入早教班,和能力相對強的兒童們一起接受更多早教課程,充會發揮兒童潛能,滿足兒童發展需求。
提供規范化和個性化結合的餐飲服務
兒童階段正是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的快速生長期。為了讓孩子們有健壯的身體,兒童養育規范格外關注餐飲服務。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將膳食服務納入標準化體系中,從原料采購、加工到食品留樣、送餐服務都依據國家、行業標準制定了更為細致的規范,確保服務對象能安心享受舌尖美味。除此以外,針對孤殘兒童的特殊體質,福利中心發布了兒童飲食照料服務規范,規定了兒童飲食照料的環境、人員要求和就餐操作流程等,集餐飲服務規范化和個性化于一體。
根據規定,每周五營養師都會忙碌著制定食譜。季節變換,孩子們的食欲和飲食偏好都會跟著變化,如何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時節吃得健康又有味,就成為兒童福利院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營養師最關注的事情。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養師依據每個孩子的身體特征,針對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的營養所需,按照每周營養供給量表對食品進行科學營養搭配,添加時令菜品,精心制定營養食譜,同時定期檢測兒童身體指征,根據成長狀況和飲食情況反饋,及時調整膳食,確保品種多樣、葷素均衡、營養全面。
微課堂助力標準體系落地運行
標準體系精髓在于貫標執行,為鞏固標準化建設成果,推動各項規范標準滲透管理服務,經多輪研究探討,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啟動“微課堂”系列培訓,促進全員更為深入透徹地掌握標準化制度和流程規范,進一步加強貫標力度,為實際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參與群體更為廣泛。微課堂目前是“每周一講”,各崗位人員積極參與。不同于傳統課堂,微課堂不僅僅由外請專家授課,各部門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也參與其中,結合實際選取重點制度規范制作課件,輪流主講。參訓人員全面覆蓋,從中心領導延伸至一線人員,有效啟發開闊員工思路,形成互學互進、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
二是課程設置更為精巧。課程內容務實,主要圍繞標準體系中的重點內容,以實用型和常用型的核心制度、常用規范、操作流程為主。自2018年10月份開課以來,微課堂已開展了35期培訓,內容涉及養老院入住管理辦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兒童養育標準、財務預算審批和報銷規定、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安全與應急管理、質量考核實施辦法等。授課形式靈活,可理論講解、可實操示范,保證培訓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座位采取“圓桌”格局,為參選人員提供了充分的交流互動空間。課程結構合理,每節課時長約40分鐘,主要分為兩個環節,授課講解和互動討論并重,顛覆了單向灌輸知識的形式,參訓人員自由提問甚至提出質疑建議,避免講師“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
三是學習形式更為多元。一方面,微課堂堅持領導引學和集中研學,中心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在培訓過程中提綱挈領,對重點難點進行強調總結,同時主動引導全員在交流研討環節踴躍發言、積極參與,鞏固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福利中心堅持向內挖掘和向外借鑒,普及強化內部制度規范的同時,時刻關注行業動向,與標準化研究專家和同批試點單位保持溝通交流,組織人員前往多地福利機構調研學習,汲取經驗,為微課堂提供更為充實的研討素材。
經過近10個月的課程實踐,福利中心上下對體系的內容結構和核心重點有了更為熟悉的掌握,制度規范與實際操作的鏈接更為緊密。
社會不斷在發展,形勢不斷在改變,標準不斷在提高。標準化工作是提升管理服務的有效手段,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雖然目前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標準化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探索磨合階段。中心在啟動初期就做好了打“持久攻堅戰”的心理準備,以不斷進取的姿態在標準化建設道路上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