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要求回歸住房居住屬性。2016年12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進一步指出,“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住房保障制度和發展政策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我們對住房屬性的認識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曲折過程?通過哪些調控機制,才能確保住房回歸到居住的基本屬性上?域外解決住房問題的經驗對中國又有哪些啟示?
《思想者》副刊特約請幾位學者一一解析,以饗讀者。
--------------------------------------------------
讓住房市場回歸到基本居住功能上來
畢夫
■與金融、土地政策工具相比,通過財稅和立法應當是下一步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中最有看點也最核心的內容。
從理論上說,房地產同時具有資本品與消費品的雙重屬性,而且消費品屬性應當遠遠大于資本品屬性。然而,由于缺乏政策的厘清與定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片面地將住房視作投機炒作與賺錢謀利的工具。房地產商捂盤惜售,借機拉抬出售價格;企業包括一些國有企業不務正業,大量涉足房地產,在推升房價中大發橫財;不少個人或投機者借助信貸杠桿結隊“掃樓”,囤積居奇并頻繁高拋低吸。結果,整個社會金融資本有相當一部分集結到房地產領域。這不僅導致一二線城市房價輪番暴漲,也使三四線城市陷入庫存積壓的窘境,還大幅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日益增大的財富泡沫加劇了金融風險。正因如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通俗化概括隱含著決策層的諸多良苦用心。
一方面,這一論斷明確了住房的定位,使得住房市場有望回歸到居住的基本功能上來;另一方面,它旨在稀釋住房的資本品屬性,標明政策取向將朝著繼續打擊投機、防止熱炒與抑制房地產泡沫的方向深入推進。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房價與貨幣關系緊密,近10年的房價飆漲幾乎與寬松貨幣政策下的流動性過剩完全同步,而且房地產是極易產生高杠桿、滋生泡沫的領域,因此,防控金融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房地產泡沫的風險。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強調在宏觀上要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上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另外,土地供應直接影響著房價,因此,土地政策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對商品房庫存積壓嚴重地區暫停土地供應。要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限制和低效用地。
與金融、土地政策工具相比,通過財稅和立法應當是下一步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中最有看點也最核心的內容。對住房保有環節征稅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防止住房市場過度投機炒作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土地資源非常有限,每一個個體絕不能占有過多土地資源,否則,就會侵蝕別人的利益,造成房價失控暴漲。通過開征房地產稅,讓占有過多住房資源者多交稅,然后補貼住房困難的低收入階層,已是必選之策。可以判定,2017年將是房地產稅進入立法程序的關鍵一年。
鑒于地方政府與土地財政的緊密關系,一些地方政府在房價持續暴漲中的作用,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為什么每一次中央政府針對房價的調控往往總是收效甚微,甚至最終陷入“調控——上漲——再調控——再上漲”的惡性循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的責任。因此,有關地方政府在去庫存、控房價、抑泡沫等方面的責任歸屬與制度約束等頂層設計方案,接下來可能會悉數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