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崇高最科學的信仰,但日趨多元化的思想意識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挑戰。“互聯網+”在各領域的應用,為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帶來新路徑。可以通過探索“互聯網+行動”“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媒體”等方式,來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互聯網+” 馬克思主義信仰 鞏固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一些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不深’‘不透’‘不多’,歸根結底是對馬克思主義沒有真學真懂真信”??梢哉f,在近年來我國社會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在理想信念方面“什么是”及“如何做”這些深層問題的認知上,出現了一些分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在“互聯網+”時代下,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勢在必行。
“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面臨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非信仰化。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重要的指導思想,當前卻存在惑而不知、知而不信的狀況。大學生必修馬克思主義課程,但被一些大學生只當成考試內容,而不是一種信仰;甚至有一部分青年,正處于渴望信仰卻什么都不信的迷茫狀態。在2014年9月由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發起的有關當今社會病態排行的調查中,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信仰缺失”位列之首。由此反映出,信仰缺失已經是當下社會問題的一方面。而信仰不堅定者,尤其是思想還不夠成熟、經驗還不夠充足、責任感還不夠強烈的大學生,容易顛倒理性與非理性兩者之間的關系,輕理性、重非理性,使非理性漸漸代替理性,進而使青年陷入馬克思主義非信仰化泥潭。一些人摒棄精神產品,將物質化的東西列為自己的信仰,甚至有人說票子、房子、車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體”。這種對物質的崇尚,漸漸顛覆了青年的價值觀與崇高信仰,使信仰變得庸俗。
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化與教條化。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所代表的精神,時代的進步實際上是多數青年努力奮斗的結果。我國從任人宰割到站立起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步入小康社會。每一次歷史前進的步伐,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但一本教案、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授之以魚”的傳統教育方式,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知識和社會實踐信息,導致理論和實踐的脫節。此種簡單化和教條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響了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對硬邦邦、抽象化的馬克思主義知識的接受度,更容易引發青年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抵觸,使馬克思主義信仰陷入危機。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功利化與世俗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當前一些青年將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視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基本準則,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日漸功利化、世俗化。信仰功利化的本質在于通過市場價值取向取代人生信仰取向,進而顛覆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質精神,誤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有能帶來更多的金錢與權力,才值得自己去信仰。在此種錯誤思想的指引下,使得青年的價值觀發生重大改變,變得功利、世俗,做任何事都用“回報多少”來衡量。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權力腐敗和貧富分化逐步擠壓新一代青年成長的空間。政府官員濫用職權挪用公款或貪污受賄,層出不窮的腐敗手段,令人驚嘆的腐敗金額,無不沖擊著大眾的視覺與思想。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先富起來的一些人并未將帶動后富作為己任,反而成為既得利益群體,以各種手段阻礙國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利用“互聯網+行動”,重建馬克思主義信仰培養力
為保障國內互聯網金融往健康方向發展,2015年全國“兩會”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的形成與發展,使傳統互聯網從一個外在工具變為核心引擎,在帶動各領域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創新,包括社會思想、個人價值觀的推陳出新。
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應成為當代青年思想與行動指南。而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出現,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社會問題在價值觀層面的表現。一個國家如果喪失信仰,將導致國家走向滅亡;青年作為保衛國家的堤壩,一旦喪失了馬克思主義這個信仰,堤壩將會瞬間崩塌,使國家發展陷入困境與危機。面對青年的馬克思主義非信仰化,“互聯網+行動”應作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塑與培養引擎,整合社交媒體、關系應用、大數據等資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一個開放、互動的公共服務平臺,使馬克思主義得以成為大眾青年及黨員干部的堅定信仰。
利用“互聯網+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力
當前,國內互聯網形成這樣一個怪像:只要牽涉到公權力,無論事態真假,總會遭到網民的非理性質問與懷疑。此怪像的形成,與互聯網群體極化有關,也與馬克思主義遭遇信任危機有關。而要解決該危機,就需要從教育入手,教育是接受真理和改變亂象的最重要手段。誠然,“互聯網+教育”是最佳選擇。
“互聯網+教育”是與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不同的“授之以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以一個無邊界無時間限制的網絡、一個連接兩邊的移動終端為基礎,為百萬學生提供實體學校與網絡學校、面對面教授與跨國度聯網視頻教授等更廣闊、更便利、更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接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互聯網+教育”通過融合電視、電腦、手機、錄音等媒介和手段,讓刻板的文字配合上生動形象的動畫、豐富多彩的圖像、情感豐富的語言,從而在教育中激發青年的“敏感點”,讓青年在不斷感染中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實踐性。比如當前在新型網絡平臺中形成的以名校為首的遠程教育,憑借便利的學習途徑、輕松的掌握方式、以及多彩的視覺盛宴,最大化地激活了受眾的認知模式,使得原本枯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配合上豐富的色彩、通俗的語言、形象的圖片,變得趣味盎然,使廣大受眾直觀、透徹地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魅力。促使公眾在實踐中主動檢驗馬克思主義真理,在檢驗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并以該理論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指南。要通過“互聯網+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力,要求黨員應先做好表率,在遠程教育中主動發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潮,以帶動其他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探討。
利用“互聯網+媒體”,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力
“互聯網+媒體”所形成的網絡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缺陷, 而成為具有互動傳播方式、能發表意見的雙向傳輸平臺。網絡新媒體囊括了當前各種搜索引擎、各類門戶網站和論壇、網絡報紙和期刊、博客、短信、彩信、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在內的新型網絡媒介與工具。
通過“互聯網+媒體”,能夠借助這些新型的網絡媒介與工具,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力。在新媒體平臺上,政府部門及其他機構可自由發表重要政策和各種信息,受眾可隨意發表言論和見解,微博、微信及手機APP等新興媒體的崛起,更是將這種重要政策、信息與言論、見解的發表推向頂峰,從而形成互動交流與討論,架起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群眾交流和反饋的橋梁。各種新媒體平臺上儲備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實踐案例、重大事件等知識,則為關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探討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交流渠道。在交流與反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和價值觀的內化,無形中使群眾告別信仰迷茫狀態,重獲信仰,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作者為中共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衣巍巍:《“互聯網+”條件下重建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策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 , 2016年第7期。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王夢雅(見習) 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