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關鍵時期,為了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一屆中央領導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思想,這一思想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觀、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群眾觀以及共同富裕的理想觀四個維度,全面深刻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旨。
【關鍵詞】“四個全面”戰略 馬克思主義觀 社會主義 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正常的軌道。十八大以后,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在嚴峻的挑戰之下,新一代領導集體頂著巨大的壓力,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開啟了新一輪的改革大業。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為我國未來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基本的戰略設計。文章主要就這一思想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觀進行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思想體系,其中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哲學觀點,它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礎,也指導著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狀況,在任何歷史時期,人們都不能隨心所欲的改造世界,而只能根據其所處的歷史條件來改造社會。不同的國家也有著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都應該依據其具體的國情來探索適合于自己的發展道路。當今世界,中國的國情是獨一無二的,一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和經驗;另一方面,近代以后的中國卻遠遠落后于世界潮流,成為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這種古代與現代的極大反差讓實現民族獨立之后的中國面臨著極為復雜的國情,這些都直接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失誤,這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及我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依據我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近年來,中國的國情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但是各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現象依然存在,共同富裕的目標還遠遠未實現;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全新的執政形勢,小部分黨員干部沒有經受住“糖衣炮彈”的考驗而腐化墮落;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舊存在,容易改革的基本都已完成,難以改革的部分考驗著中國人民的智慧;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現階段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構想,這四個方面的要求完全符合當代中國的國情,從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推進改革、黨的建設四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顯然,“四個全面”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觀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指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正確運用聯系的、矛盾的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第一,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都廣泛存在聯系,聯系是普遍的、絕對的,聯系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重要的觀點,對于指導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近三十年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與我國的具體國情密切聯系的,同時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融入世界,加強與其他國家聯系的結果。如果中國還把自己封閉起來,顯然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中國作為一個整體需要與世界聯系,現階段的“四個全面”戰略內部也是相互聯系的。“四個全面”所包含的四個方面的內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中國現實存在的問題,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是不可割裂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小康社會的建成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全面從嚴治黨可以提高黨和政府在民眾中間的公信力,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則為前面三個內容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路徑,即必需通過不斷的改革才能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法治社會的建成、實現從嚴治黨的目標,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所以說,“四個全面”之間是有機統一的,必須從整體上協同推進。
第二,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都普遍存在著矛盾。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就是一部處理矛盾的歷史。現階段提出的“四個全面”準確地抓住當代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并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如針對我國法治不健全的現狀,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做好依法治國工作,就能很好地處理當代中國存在的許多矛盾,這突出反映中國共產黨運用了矛盾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同時矛盾的觀點還要求人們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點問題。在“四個全面”戰略中,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這是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一把鑰匙,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才能繼續破除各種阻礙我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第三,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事物的發展遵循在曲折中前進的一般規律。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經歷了一個漸進的發展歷程,先是鄧小平同志根據文革的慘痛教訓提出要結合國情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接著是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根據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我國面臨的實際國情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繼而習近平同志根據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的國情及時地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這一戰略既是對前面幾位領導人思想的發展,也符合我國不斷變化的國情,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終目標提供了具體的策略方法。總之,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突出體現了事物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也很好地詮釋了事物在曲折中前進的發展規律。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群眾觀
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歷史的發展不是由少數英雄們創造的,歷史發展進步的光榮屬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創造了輝煌的生產力,這直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在對人類未來的設想中,馬克思主義者也沒有把希望寄托在少數精英人物身上,而是認為人民群眾必定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百年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革命年代,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在建設年代,還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實現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脫貧目標。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目標并不是少數精英憑空想像出來的,是在結合我國人民數十年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應當說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構想,也不能僅僅依靠少數人,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實現這一偉大的戰略構想。
共同富裕的理想觀
馬克思主義者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在古代社會,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貧富差距迅速縮小,但這是建立在普遍貧窮基礎上的。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也提出判斷改革開放成敗的重要標準就是是否實現了共同富裕。從現實情況而言,這一目標并未實現。所以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才適時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實施的重大舉措。因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能否實現的關鍵,其他三個全面在本質上是為全面小康社會這個核心目標來服務的。總之,“四個全面”戰略所蘊含的共同富裕觀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作者為海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王鈺鑫:《“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意蘊與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②史成虎:《論“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③王冠中:《馬克思主義整體觀下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嶺南學刊》,2016年第3期。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