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李強:共和主義對中國政治轉型的啟迪(2)

核心提示: 我經常講,一個社會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古今中外,如果說概括得好的話,那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段話。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最好?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集體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可惜的是,這樣一種局面實在是很少政治制度能夠達到的。我現在講共和理念,實在是希望能夠均衡多重因素,實現這樣的局面。

二、西方的共和主義傳統

對“共和”這個詞,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什么是共和?共和就是無君。比如,原來我們中國實行的是君主制,后來,我們廢除了君主制,發展為共和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共和國的基本含義。這個含義,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今天要講的是“共和主義”。共和主義和共和國之間有不少聯系,但是我希望通過歷史的描述給大家展示共和主義的內涵。

如果我們要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的話,就會發現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實還是相當復雜的。從我自己的研究心得來說,西方幾千年,真正比較成功的,是一種叫“共和主義”的制度。當然,我后面會講到,共和主義這種制度是包含著民主的成分的。

在西方,共和主義有三個主要的里程碑,或者說有三個主要的代表:羅馬,英國和美國。下面我想依次給大家介紹一下所謂的共和主義的問題。

西方在古希臘的時候,都是一些小城邦。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制度代表:一個是雅典,實行民主制;一個是斯巴達,實行貴族制——有人把它叫做貴族共和制,但是我覺得還是貴族制更加合適。

在我看來,希臘的政治是不太成功的。為什么呢?第一,城邦特別小,五萬人,十萬人,多的三四十萬人。而且城邦之間還不停地打仗,開始是小的沖突,最后,以雅典為代表的一方,和以斯巴達為代表的另一方,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果,雅典和整個希臘地區元氣大傷。著名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偉大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詳細記載了這次戰爭。戰爭之后,許多希臘哲人開始反思希臘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反思的結果,比較一致的看法,民主制度是比較差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希臘的制度是一個循環的制度。他指出,希臘歷史上最早的制度是君主制,是一個人的統治。君主制最開始是有道的君主,為什么有道呢?因為他考慮的是整個城邦的共同利益。但是,如果君主的權力不受限制的話,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君主制就會墮落,墮落成暴君制或者僭主制。這仍然是一個人統治,但是這個人已經不考慮共同利益,而只考慮他一個人的利益、一家人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有很多在城邦里有地位的人——也就是貴族——起來跟他進行斗爭,這樣君主制就轉變為貴族制。起初,貴族制的統治雖然沒有君主制那么精良,但是也還是能夠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城邦的利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幾個大戶往往就聯合起來追逐他們自身的利益,而忘記了社會大眾的利益,貴族制于是墮落成寡頭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城邦的人就會很憤怒,就會起來反抗;反抗的結果往往就是把統治權力擴大到整個社會,城邦就變成了民主制。但是,一旦實行了民主制,由于人的層次參差不齊,一般百姓對政治不甚熟悉,民主制最后就很容易墮落為暴民統治,或者多數暴政,或者是無政府狀態。所以,當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對雅典的政治非常不滿。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想法,他說,比較好的政治,應該把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種成分混合在一起,這樣的話,既能保證政治的穩定,又能保證政治的質量。然而,希臘人并沒有能力、或者說并沒有能夠最終實現這樣一種共和的理想。共和理想的實現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西方共和主義的三個里程碑。

我今天講的共和主義是從共和政體的角度出發的。我們學術界以前對羅馬的研究是相當不夠的。在研究社會科學的時候,我們對哲學、文學強調得比較多,所以希臘成為我們研究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從政治統治的角度來看,希臘是相當不成功的。那么幾個城邦,巴掌大的小地方,還不停地打仗,從來沒有能力在大家之間達成某種妥協。但是,這種情況在羅馬就不同了。

講羅馬的時候,我要談到一本很重要的書,就是羅馬時期的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所寫的一本很重要的書,TheRise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的興起》)。波利比烏斯是希臘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作為人質來到羅馬,在羅馬見到羅馬政治的運作,發現了羅馬的偉大。羅馬建立共和國之后,從一個小小的城邦,經過53年的時間,變成了歐洲最大的帝國,統治了差不多歐洲當時所知的全部地方,統治了北非,統治了中東地區。于是波利比烏斯就寫了《羅馬帝國的興起》,試圖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羅馬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結果,波利比烏斯發現答案非常簡單。在《羅馬帝國的興起》的第六卷,他說,羅馬成功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羅馬的constitution——直譯的話就是“羅馬憲法”,我把它譯為“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優點呢?波利比烏斯發現,羅馬的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共和制。共和這個詞,respublica,就是從拉丁文來的,指的是“公眾的事務”。共和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但是真正建立共和制度的,是羅馬。

波利比烏斯把羅馬的制度與雅典的制度、斯巴達的制度、北非迦太基的制度進行了比較,比較之后發現,羅馬的制度是最優秀的。為什么優秀?共和。什么叫共和?共和就是混合政體。波利比烏斯說,任何一個政體,如果是單一因素的——君主制也好,貴族制也好,民主制也好,都不會穩定,這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一樣的。單一因素的政體為什么不會穩定呢?如果君主能夠一心為公的話,君主制也是很好的,但是君主往往不能一心為公,他會墮落為僭主、暴君;幾個大貴族聯合起來進行統治也是挺好的,但是貴族往往墮落為寡頭;民主如果做得好也是很好的,但是民主往往導致多數暴政或無政府狀態。所有單一因素的政治制度體都可能墮落。波利比烏斯發現,羅馬制度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羅馬的制度把各種因素混合在了一起。

羅馬的政治制度有三個最核心的因素:第一,它有兩個執政官,相當于君主的統治;第二,它有元老院,相當于貴族的統治;第三,它有平民大會和保民官,代表人民。羅馬共和國在決策的過程中,三者各有各的地位。第一,波利比烏斯特別強調執政官的重要性。我在分析這個問題時,想到了馬克斯·韋伯的觀點。韋伯在研究政治運作的時候注意到,任何一個大的政治實體,如果要正常運作,一定需要一個卡里斯馬式的領導,需要一個能夠做出決定的領導,這些決定有時候并不是很受大家歡迎的。政治學有一個詞,叫dirtyhand(臟手)。在關鍵時刻,總得有人拿刀去殺人,去干那些最不討人喜歡的事情,總得有人做出犧牲來。這在羅馬就體現為執政官。第二,羅馬有一個元老院,這是一個典型的貴族院。我們在研究羅馬的時候,就會看到一些非常可愛的名字,例如西塞羅、加圖等等。貴族有著比較永恒的利益,而且貴族代表了智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民主制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問題:什么樣的政治統治比較好?柏拉圖說,什么樣的鞋匠比較好?好的鞋匠就是懂得修鞋的,任何一個好的工匠都是懂得他的工藝的。那么,最優秀的政治家,就一定是那些最懂得怎么治理國家的人,而懂得治理國家的人是不可能通過民主程序產生的。在羅馬共和國中,元老院就代表者統治的美德和智慧。在元老院旁邊,還有所有羅馬公民都可以參加的平民大會,體現了大眾的意志。

波利比烏斯認為,羅馬這種三個因素混合的政體,比希臘任何一個政體都優秀。在希臘,斯巴達是最優秀的。斯巴達的優秀體現在它的穩定之中,它延續了大約八百年;斯巴達的統治也體現了美德、智慧。波利比烏斯說,斯巴達的問題就在于,斯巴達沒有比較強烈的民主成分,因而大眾的活力、大眾的主動性、大眾的積極性和愛國熱情沒有能夠充分調動起來。作為一個民主制的國家,雅典只在少數時候是成功的:一個是初創的時候,在梭倫的領導下;另一個是后來的伯里克利時期。雅典只是在民主制度非常偶然地產生了一個高尚的領導的少數時期才是成功的,而在其他大部分時期,雅典都是不成功的。波利比烏斯又將羅馬和迦太基的制度進行了比較,他的結論是,迦太基過分商業化,人們沒有美德。

所以,波利比烏斯的基本結論就是,羅馬的共和國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標志就是:羅馬有著非常精良的制度,羅馬人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和美德。羅馬曾經有一條法律,誰在戰場上被俘之后叛變了羅馬,他自己會被處以極刑,家人也會受到連累。但是,在羅馬共和國的幾百年歷史上,這條法律從來沒有運用過。因為羅馬有民主的成分,所以人們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所有的羅馬人,都把羅馬這個城邦當成他自己的家一樣?!读_馬帝國的興起》專門描述,打仗之后,羅馬人都要為戰死的人舉行非常隆重的葬禮;在葬禮上,就會有人致一個悼詞,講述死者一生的貢獻、成績。在致悼詞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受到一種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波利比烏斯特別強調,由于民主的因素,羅馬這個城邦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共同體的感覺和愛國的意識;而由于貴族的因素,羅馬的統治導致穩定、智慧和美德;而由于君主的因素,羅馬人又能夠在關鍵時刻,在國家遇到危機或機遇的時候,迅速地做出決定。

羅馬為什么會滅亡?后人有過許多研究;但是,相當多的人都把羅馬衰亡的原因歸結為共和制的衰落和帝制的興起,打破了原來的混合政體的平衡。我們在講羅馬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印象,就是羅馬擴張最厲害的時候,打仗最勇敢的時候,是在共和國時期;羅馬在愷撒的時候到了頂點,愷撒之后開始向帝制轉變;到帝制時期,羅馬對外擴張的能力就遠遠低落了。羅馬帝國后來就在蠻族的入侵下解體了,歐洲歷史轉到了中世紀時期。

實際上,歐洲從中世紀轉向現代的時候,很多政治實體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在意大利,曾經發生過令后人景仰的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也產生了一些小的共和國,例如威尼斯、佛羅倫薩。但是,這些共和國和我今天講的共和國相比,是不大一樣的——起碼是不大成功的。歐洲真正成功的政體,是在11、12世紀在歐洲的邊緣蹦出來的英國。英國的政治制度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為什么要認真研究?這是因為,我們今天生活在英國人的陰影之下。英國不過是歐洲的化外之地,英倫三島,說起來非常小的一個地方。從英國西邊開車到東邊,也不過兩個多小時;如果不算蘇格蘭的話,從英國的最南端開車到最北端,快的話也不過三四個小時。但是,英國1215年制定了《大憲章》,開始建立起憲政制度;然后,從16、17、18到19世紀,實現了現代的民主制、代議制、現代的憲政、現代的城市化、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后果,英國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大帝國。英語到今天,還是我們大部分人選擇的第一外語。為什么我們選擇它作為第一外語?不是因為我們愛英語,而是因為全世界人都講英語。為什么都講英語?因為英國人和英國人的后代,在這個世界上,占據、統治著很多地方。我在和學生在討論西方的時候跟他們講,要理解世界近代史,必須認真讀英國史,不讀英國史,你都不知道為什么會有新加坡,為什么會有馬來西亞,為什么會蹦出個比利時,為什么那就是荷蘭。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除去少數幾片地方以外——好比說我們中國——相當大的部分,都是英國人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的。而且英國實際上創造了西方近代的文明——資本主義文明,近代的經濟,等等。

英國人到底干了什么勾當,怎么能做出這么多事情來呢?如果按照我剛才講的波利比烏斯的理論來講,要想研究一個地區為什么會發展、為什么會不發展,最終來講當然是文化因素;文化之外,就是政治,就是政治制度。為什么有的國家做得好,有的國家做得不好?這首先涉及到它的精神秩序,它的文化,這個文化怎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毛主席他老人家講的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關系,不同的文化的斗法是不一樣的。然后就是與文化相關聯的政治統治的方式。政治統治的方式就是一個國家如何處理內部的秩序和對外的秩序的問題,而英國人在秩序方面確實取得了不起的成績。

我曾經幾次寫文章講過,英國人所建立的國家,是西方近代最強的國家,這與許多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無論中央集權的能力,還是國家滲透社會的能力,或是國家提供統一秩序的能力,英國都是近代國家中的最強者。這不僅是德國、意大利這樣的國家遠遠不能望其項背的,就是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要和英國在這方面比起來,也是差距比較大的。這是因為,英國的政治統治比較好地發揚、發揮了羅馬時期的共和理念,從而建立起一種穩定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從本質來講,也體現了羅馬憲法里面所包含的多種政治成分混合、平衡的理想。

人們在研究西方制度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錯覺,以為西方人在研究思想史、制度史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先從古希臘講起,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崇拜蘇格拉底,講斯多葛派。其實不是這回事,真正對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影響巨大的,還是羅馬。實際上,中世紀的時候很少有人對希臘給予現代那么多的重視,我研究英國中世紀史的時候發現,人們講得更多的還是羅馬。

關于英國制度的構建過程,我這里就不多說了。我這里要講的是,英國經過幾百年的努力,最早制定了大憲章;以后逐步建立起國會制度、代議制度;19世紀中期,當歐洲大陸1848年革命轟轟烈烈的時候,英國人靜悄悄地完成了政治制度變革的最后一步,在英國完善了內閣制度,建立起文官制度,引入比較完善的民主選舉制度,到1878年議會改革完成之后,英國只差婦女沒有選舉權了。婦女在1914年獲得選舉權后,英國就靜悄悄地完成了整個政治的變革。這樣一來,英國就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制度。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呢?我原來不把這個制度叫做共和制度。我在幾年前曾經寫過一些文章,說英國的制度,用穆勒的話來講,就是大眾參與和精英統治的這兩種因素比較完善的結合。今天也有不少學者,把這種結合叫做比較獨特的有君共和制。這就是說,英國從國體上來講,是君主制;但是從政體上來講,它是共和制。當然,這里的“共和”不是沒有君主的意思,而是指一種體現了多種因素的結合的政體。

哪多種因素呢?第一,大家都知道,英國有一個君主。英國的君主從原來實際的國家統治者,演變為今天的國家元首、主權的象征,即虛君,經歷了漫長的時期,這絕對不是像我們原來的西方政治史所說的那樣,1688年光榮革命一下子就完成了的;即使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國王的權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國王的權力越來越小,到今天已經非常小了。英國共和的第一個成分就是國王。英國共和的第二個成分是議會。英國的議會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轉變,從比較純粹的貴族制度,逐漸演變為上院代表貴族、下院代表民主的兩院制。這種制度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上院貴族院有的是世襲貴族,還有些是新貴族。一個人做學問做得好、做商人做得好、當官當得好,都可能被授予爵位Sir。好比說我們做學問的卡爾·波普,就被封為Sir。不少做學問做得好的人都當了Sir,特別是一些好的法學教授,都當了Sir。我想,英國的這個Sir,和我們中國的“新長征突擊手”差不多。(笑)英國每年任命幾個Sir,這些Sir不少人就有資格成為上院的議員。英國政治的貴族成分是很大的。英國共和中的貴族成分能夠起到平衡作用,保證英國的政治不至于一下子走得特別極端。當然,英國議會里面還包含了民主的成分。我已經提到,英國很早就有議會,但是議會長期以來貴族的成分較多,不能夠容納大眾的意見、利益和參與。法國革命之后,民主化在整個歐洲、整個西方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這個時候,英國對原來的下院進行了改造,逐步引入了普選制,下院逐漸變成了民意代表機構。以上就是英國的混合政體——君主、上院的貴族和下院的民主的混合。

大家還應該注意到,在講英國的時候要理解,現代的民主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希臘式的民主——大小官員,都要由人民選舉;事無巨細,都要由人民參與決定。實際上,現代民主是包含著很多精英成分的。精英成分最重要的環節,在英國一個就表現為文官制度,這是在18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英國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最終完善的。這樣,英國就建立起一套獨立的、按照科層制的原則的,由上到下晉升的,比較穩定的文官制度。文官不以政黨的進退為轉移,不管哪個黨執政,文官隊伍都是穩定的。而且,英國的議會制度里面又設置了內閣制度,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制度,把行政機構相對獨立出來了。

我現在對英國制度做一個大概的總結。按我的理解,英國的制度也是一種共和制度。如果按照我們把共和制度的核心概括為多種政治成分的混合與均衡的話,那么,英國的政治制度混合了傳統的君主制的成分,混合了傳統的貴族制的成分,混合了現代的民主制的成分;而且,在君主、貴族、民主的基礎之上,以文官制和內閣制為中介,加大了精英統治的制度框架。因此,英國的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并不意味著,決策的領導一定是不聰明的人,因為,它已經把多種因素在制度的框架下結合起來了。

下面我轉向美國的制度。美國是非常典型的一個共和國,一個無君的共和國。過去,我們都知道,美國有民主選舉的總統、民主選舉的議員、最高法院,從而實現三權分立,制約均衡。許多講現代共和理論的學者,都把美國的三權分立的“三權”,講成是古羅馬、古希臘的混合政體在近代的一種表現。但我個人理解,美國真正體現共和理念的,應該是總統、參院和眾院。

此話怎講?在美國,總統的地位相當于羅馬的皇帝。當選的總統擁有廣泛的legitimacy,他可以任命閣員,可以任命各部的行政首長,這些行政首長向總統負責;總統完全可以對任何重大事務獨立做出決定,他可以聽取公眾的意見,也可以不聽??;在美國,假如民意測驗表明90%的人不贊同總統做一件事情,在不需要國會批準的方面,總統可以照做不誤。過去,我們在講美國制度的時候,過于強調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制約和均衡。今天,參院和眾院似乎差不多了,但是美國一開始制定憲法的時候,情況不是這樣的。根據1787年憲法規定,“眾議院以各州人民每兩年所選舉之議員組成”,注意,是“各州人民”。與此不同的是,參議員不是直選的,而是由各州任命的,他們由各州州議會選舉,任期六年。而且,美國憲法里面特別規定,“在任何一州議會休會期間,如因參議員辭職或其他緣由導致產生缺額時,該州行政長官得于州議會召開下次會議補選前,任命臨時參議員。”美國參議院的設計,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羅馬的元老院,羅馬的元老院叫Senate,美國的參議院也叫Senate。我曾經在一篇英文文章中提到,美國每個參議員都自詡為加圖、西塞羅。因為,我們要知道,美國的參議員往往在任的時間很長,有的一直當到70、80歲,差不多當一輩子;他地位很高,他非常自信,他既不怕總統,也不在乎選民。我后來學了羅馬憲法的時候才知道,原來美國參議院在設計的時候,就有意仿照羅馬的元老院。美國從全國各州中,選擇出這幾十個參議員,他們具有相當強的道德楷模作用,具有相當強的知識文化背景,他們相當于沒有貴族制度的貴族。我們要理解參議院的本質。當然了,美國還有眾議院。眾議員任期兩年,反映民意。所以,美國制度真正的共和政體,就應該是分別體現著君主、貴族和民主三個成分的總統、參院和眾院這三個因素。當然,這三個因素之外,美國又有一個獨立的最高法院。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一定要對議會權的兩權,做一個小小的區分,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美國整個政治制度的框架。

上面,我簡單回顧了一下西方共和制的傳統?,F在,我要進入第三部分——西方共和主義傳統對中國政治轉型的啟迪。有什么啟迪呢?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李強   政治   制度   最好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