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東移,中西部社會撫養負擔上升
未來各個城市的少年兒童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老年人口占比均有所上升,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從撫養比看,中部地區由于遷出人口大多數為勞動年齡人口,使得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低,使社會撫養比有所上升,增加了社會撫養負擔。相反,東部地區由于大量勞動年齡人口遷入,社會撫養負擔較低。
在地級市角度,2030年361個地級市整體的少年兒童人口占比相比于2010年都有所下降,其中占比16%以上的地級市有118個,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南的云南、貴州、廣西,以及海南等地區,這些地區具有較高的生育水平和生育率,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遷出較多。而少年兒童人口占比在13%以下的地級市有88個,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重慶以及東北三省地區,生育水平較低是造成這些地區少年兒童人口比例較少的原因。
從地級市老年人口角度看,2030年361個地級市整體的老年人口占比相比2010年將會有非常明顯的上升,其中占比25%以上的地級市有56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中、成渝、皖江城市帶和東隴海等勞動年齡人口遷出較多的地區。而老年人口占比7%以下的地級市有8個,主要分布在西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其中,西南地區主要原因為生育水平高、人均壽命低;以深圳市、東莞市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原因為大量的勞動年齡人口遷入稀釋了老年人口比重。
調整人口結構布局的思路與建議
合理調控大城市人口增速,緩解資源環境承載壓力
人口規模過大將超過資源環境的可承載量,因此應限制大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的大規模流入,合理控制人口增長。具體的措施包括:提高大城市的準入門檻,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集約化經濟,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提高中小城市對周邊人口的吸引力
鼓勵引導產業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布局,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夯實產業基礎。同時,加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的實質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建設需要以人為本。因此,要引導優質教育和醫療機構在中小城市布局,改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才能增強中小城市對遷移人口的吸引力,提高人口經濟集聚能力。
強化中部地區自身條件,促進更多人口向本區域轉移
培育發展中西部城市群,逆轉“中部塌陷”局面,應當加強地區人口集聚和吸納能力建設,鼓勵外來人口遷入和定居,將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流動人口逐步實現本地化,并引導區域內人口均衡分布。每個區域應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完善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人口的遷入和實現個人良好的發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中西部地區需要加強產業升級,健全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體系。以往單一的“工業城鎮化”已經不合時宜了,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中西部地區還應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率和平均工資,使遷移人口能進得來、留得下,從而提高遷移人口的預期收益,吸引更多人口遷入,加快城鎮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