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社會 > 正文

李強: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3)

3

如何推進中國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

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可以考察那些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國家社會結構的演變過程。一般而言,一個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形成是在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管理階層、科學技術隊伍、現代教育、社會福利保障、收入分配、藍領和白領階層八個方面實現轉型,具備了一定條件后逐步實現的。

9

社會學認為,影響社會結構最大的要素是“產業結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轉型也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大問題。如果我們能推進產業轉型,也就意味著社會結構會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為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引發人們工作方式的變化以及職業結構的變化。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寫過一本書《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分析了產業結構轉型與美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關系。就美國社會而言,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是二戰之后發生的,產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等一系列變化促成了一種新的產業結構,進而生成了一種新的職業結構。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是管理層的變化。有一件事可以說改變了管理層的結構,即西方國家現代化演進的時候發生了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一個專業的管理層開始出現,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

從產業結構影響職業形態的結果來看,中國也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科技隊伍的變遷同樣重要。科學技術隊伍一般包含兩大群體:一類叫做professional jobs,專業型工作,比如大學教授、律師、醫生等;另一類叫做technical jobs,操作技術型工作。這兩大群體都是影響現代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教育與產業實際上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比如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客觀上推動了勞動者構成的變化,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至于收入分配,一個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必須有一系列的政策變量如個人所得稅的調節等來影響收入分配結構。社會保障制度是使得一個社會結構完善的重要因素,像養老體制、福利制度、貧困救濟體制等,都是制度建設中不可欠缺的。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目前經濟發達國家白領的比重很大,比如美國白領占比77.57%、英國69.24%,德國65.85%、日本63.79%、瑞典72.11%、澳大利亞71.13%。以上是國際上發達經濟體實現現代化轉型時所依賴的主要條件和變化過程。

那么,如何推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七個方面需要重視:

第一,產業創新、產業升級。改革開放38年來,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制造業的大國,但是很明顯,目前產業偏低端的比較多,土字型的社會結構中偏下層的群體占大多數。當然,實現產業轉型決不是說要放棄農業,農業也需要走上現代產業化道路。我們需要的是現代農民,現代農民完全可以是一個有科學技術的、有高水平農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也可以是一個現代的農業經營管理人員。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創新與產業升級并不只是指工業。實際上,它是用一種新型的方式來組織生產的新型生產結構。

第二,城鎮化轉型。未來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完成城鎮化轉型的國家。什么樣的城鎮化水平叫做現代化?一般要計算城鎮化率,也就是計算已經進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穩定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中國的城鎮化率現在大約是56%,但這個數據是把外來打工族計算在內的,如果不計算外來打工族,城鎮化率要低很多。即便將來達到56%的城鎮化率,與完成現代化轉型的經濟體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未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很重的一個任務將是通過城鎮化來完成的。筆者在此特繪制了2010~2030年分城鄉的勞動力人口變遷趨勢圖,從圖7中可以看到,2010~2030年城鎮人口會持續上升,而農村人口會持續下降。當然,有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忽略,就是“城鄉一體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案例。

第三,農民工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我國農民工人數巨大,所以,農民工能否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是我國能否進入橄欖型社會的非常重要的環節。“農民工能夠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嗎”這一設問具有雙重含義:其一,農民工收入水平怎樣上升?農民工是靠勞動獲得收入的,這就涉及如何提高勞動報酬在社會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問題;這也涉及工資支付的保障制度的問題,比如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在社會上是個嚴峻的問題。其二,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怎樣上升?這個問題更為關鍵。其實,當我們稱他們為“農民工”的時候,里面有特殊的“社會地位”的區分。他們明明從事的是與農業沒有關系的勞動,是工業產業勞動,為什么還要叫他們“農民工”呢?這里“農民工”社會身份的涵義,實則是一種落后的身份制度的概念。

筆者認為,應該為農民工創造通過技術晉升實現社會地位上升的渠道。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是一種社會階層,因其特殊的技能、技藝、手藝而占有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工匠也常被稱作“技術工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技術工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曾經有一套八級工的制度,雖然這套制度因為種種因素不存在了,但八級的技術分級起碼代表著對技術的一種尊重。我們應該重塑工匠精神。對于一個農民工來說,通過提高技能水平來實現社會地位上升應該是最為正規的途徑。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德國、瑞典等西歐、北歐國家的數據,會發現在整個職業結構中,或者說在中產階層中,技術工人占有較大的比重。比如,在全部就業者中,專業人員大約占到超過19%,而技術工人也占到19%多一些,這兩部分相加就占到了近40%。除此之外,還有10%左右有手藝的人,也可以納入白領層的技術工人層。與他們的情況相比較,我國要提高技術工人所占比重以及提高技術工人社會地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國專業人員的職業晉級還有比較完善的制度保障,相比之下,技術工人的技術晉級制度體制不完善問題就比較突出。而如果沒有制度保障,勞動者僅憑自己的努力很難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調整。從整個體制上看,一個社會要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就必須建立起一套與之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是貨幣的流量,財富是貨幣的存量,兩者是密切相關的。人們一般使用“基尼系數”來測量收入差距。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后30多年時間里,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有了比較大的上升,近兩三年來情況略有好轉,基尼系數有小幅的下降。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還處于高位,大約是0.5的水平,在國際上差異度屬于比較大的;多數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國家或地區,基尼系數都是低于0.4的水平。顯然,通過各種體制建設調節收入分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那些已經完成了現代化轉型的經濟發達體,它們都建立了廣覆蓋的社會福利制度。這樣使得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的那些人有了制度的托底,不至于貧困潦倒;也使得處于中產階層“邊緣層”或者中產與下層之間“過渡層”的社會群體,不至于在經濟不穩定、遇到諸種困難的情況下一下子墜入底層。當然,我們是擁有13.7億人口的大國,在這樣一個超巨型人口社會建設廣覆蓋的社會福利制度,推進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國際上還沒有先例。所以,考慮到我國建立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難度,我們應予以更充分的準備。

第六,教育發展。教育在社會階層的形塑中,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是中產階層的搖籃。近年來,我國高校發展速度非常快,高校毛入學率逐年攀升。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4年高校毛入學率達37.5%,2015年高校毛入學率為40%,這樣每年大約有350萬至400萬的原為農村戶籍的大學生畢業走上就業崗位。如果這樣一種教育結構是常態的話,我們就能預測未來的社會結構一定是大部分人都受過高等教育的。而教育發展與橄欖型社會結構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我們也必須反思,一方面,我們創造了一種新的年輕人的高等教育結構,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沒有能夠構建一套完善的現代化職業結構體系,來全面接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職業結構和教育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被極大忽略了。如前所述,大學畢業生比較容易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位置,但是在中小城市卻常常找不到相應的職位。也就是說,中小城市的職業結構與大學畢業生的教育結構并不接軌。所以,我們既要推進中小城市的產業轉型、產業升級,我們的教育結構也要適應現有的產業需求。

第七,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為普通百姓提供地位上升的機會。根據上文的研究數據,近十幾年來,從事經營、銷售、做各種各樣生意的社會群體,很多都是來自農村,在市場中獲得利益,進而實現職業地位上升,人數十分巨大。他們的ISEI分值在41~45分,屬于中產邊緣層。在社會調查中,當我們詢問農民工將來想做些什么事情時,通常得到的回答是“賺了錢后,將來想做個小買賣,搞營銷、經營”。事實上,農民中確實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通過經營實現了地位上升。根據“五普”和“六普”數據計算,10年間大約有9千多萬中國人,是通過經營銷售渠道而實現社會地位上升的。這表明市場改革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市場為每一個中國人提供了機會。所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意義十分重大。由于從事經營銷售的這部分人的社會地位還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屬于中產邊緣層或中產過渡層,社會地位還不十分穩定,所以政策上應為他們創造更為穩定的生存環境。筆者特別贊同李克強總理近來在談到城市經營者時所強調的,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小的店鋪和經營者,這個城市就是死城,批評有的人打著城市整潔的名義,其實扼殺了很多的商業機會。當然,商販應該合法經營,但是商販的經營確實是普通老百姓實現地位上升的最為普遍的一種途徑。

中國離橄欖型社會究竟還有多遠呢?我們預測社會結構,通常要對比它的過去,看看歷史上的數據,再畫出延伸線以預測未來。表1是中國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的職業分布百分比。在職業分類上,社會學以及國際勞工組織通常將四個職業群體視為“白領群體”,即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普通辦公室職員、商業銷售人員。由于我國商業銷售人員的統計與國際上略有出入,我們也暫且忽略不計。這樣,我國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的白領群體所占百分比為“:三普”1982年為11.94%,“四普”1990年為14.21%,“五普”2000年為19.65%,“六普”2010年為30.05%。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白領群體人數會有很大的增長。而在社會學的研究中,白領階層與中產階層具有很強的共同屬性,大體上是相互重合的。在未來30多年時間里,中國社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新體系的構建,將是一種后工業社會社會結構的呈現。中國社會將逐步走向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形態,社會學界也稱之為中產社會。當然,在這一進程中上面所提到的七個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10

總之,大體上我們能夠做出這樣一種預測:2040中國白領勞動者肯定將超過藍領勞動者。到2050年,也就是大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白領勞動者比重將占到全體從業者的大約60%,中國社會將進入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完成橄欖型社會的建設。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李強   橄欖型社會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