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長遠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優化配置資源,加快企業的調整,讓戰略資源退出“僵尸企業”,進入優勢新興企業,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領域。
【關鍵詞】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就業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時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在保證社會總需求適度擴張的前提下,將改革的重點集中在經濟結構的供給側改革方面,不斷提高我國社會供給效率與供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而既實現深入貫徹落實我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又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質的飛躍的雙重目標和任務。與需求側所不同的是,供給側改革將調整的重點集中在生產要素領域,試圖以創新創業為載體,實現社會生產要素資源的科學合理的配置,從而不斷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以滿足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社會生產的產能過剩以及各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日益加劇,這不僅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造成社會公眾日常產品和服務需求難以有效供給。因此,我國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化解過剩產能,清理“僵尸企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將發展方向定位為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擴大就業市場新動力,實現就業水平的提高和就業質量的優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就業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化解過剩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需要確保“僵尸企業”合理有序地退市。這些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人數眾多,要清理這樣企業必然給就業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考慮到經濟下行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城鎮新增勞動力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轉移勞動力“雙峰疊加”,將會對就業工作產生巨大的壓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步入平穩期,我國的就業形勢也日趨嚴峻,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國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問題,勞動力市場供需錯位,用人單位招聘需求減少,部分下崗再就業勞動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導致就業難的局面;同時,企業在提質增效過程中,對高水平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更為迫切。
優化提升產業結構,為擴大就業提供新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實現“供需匹配”,以此增加就業崗位的供給。化解過剩產能能夠更好地培育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壯大產業規模效應,也拓寬了新的就業領域。產業結構優化不僅可以為因去產能需要再就業的企業員工提供新的工作崗位,還能為新生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產業升級過程中,新興產業、服務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專業化、獨立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征。還要不斷調整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我國未來的社會發展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良性發展也會對社會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反向促進作用。積極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帶來各產業間技術聯系的變化,具有高素質勞動力的就業比重會得到提升。例如,助推電商發展,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電子商務是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已成為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就業創業的新渠道。
扶持創業創新,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當前正是國家提倡創新創業的“黃金時間”,李克強總理曾多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創新創業不僅可以有效的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效率,不斷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和就業崗位,同時還間接推動了市場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我國目前支持和鼓勵具有一定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待業人員進行創業活動,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和幫扶、降低創業門檻、簡化創業手續、加強創業服務等措施優化創業環境,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部分下崗失業職工結合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和優勢,進行了自主創業,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他們在實現自我就業的基礎上,將帶動更多人實現再就業,從而產生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用。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人力資本提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圖以創新創業為載體,實現社會生產要素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從而不斷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以滿足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與產業結構升級息息相關的是就業結構的調整和改變,即就業結構從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人力資本投資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充分數量的技能型人力資本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要以人力資本為支撐。人力資本的提升,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聯合加大教育和培訓的力度,特別是政府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通過淘汰過剩產能,更好地培育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產生的新崗位更需要有文化、懂技術的高技能人才來勝任。因此,完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做好分流職工安置工作,保障其生活和再就業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政策的影響力和決策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先停止促進產能過剩的政策,實施有利于化解過剩產能的優惠政策。對產能過剩企業停止穩崗補貼等穩定就業崗位的政策,轉而加大對失業職工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和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崗位開發和技能培訓力度,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緩解人員下崗問題的沖擊。應通過政策杠桿避免集中減員,在職工失業之前制訂比較穩妥的分流方案,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鼓勵企業內部挖潛,鼓勵員工轉崗就業創業,允許內部退養,社會實行公益性崗位托底等渠道分流安置職工。開展轉崗培訓或技能提升培訓,增強失業人員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再就業有困難的職工,可實行內部退養。對就業困難人員,可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
推動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優化生產力地域布局,調整產業轉移鏈條和技術輻射路徑。其中一些產業將向農村轉移,公共財政資源也將向農村傾斜,這將加快城鄉之間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城鄉經濟協同發展,并為建立健全城鄉就業服務一體化奠定良好基礎。通過產業調整遷移,把企業工廠建到農村,實現人力物力的轉移,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該項舉措還可以實現農村轉移富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極大程度地避免出現大型城市企業的“用工荒”現象。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和豐富,有利于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通過推進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有利于實現城鄉獨立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注: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區域經濟聯合基金項目“地方高校創新性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40503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葉雙瑜:《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思考》,《發展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鄭萍:《河北省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度思考》,《經濟論壇》,2016年第2期。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