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中國,很多人炫富,全社會一下子都傲慢和虛驕起來了。這種虛驕令人難以置信,不知因何而起。國家當然創(chuàng)造了偉績,每個人都是受益者。但現(xiàn)代化的過程并沒有完成。經(jīng)濟、文化、教育、醫(yī)療,問題多多。沒有任何理由自滿自足。這些虛驕者,既看不起自己的同類中國人,也看不起自己的“異類”外國人。尤其對外國人傲慢之甚,動不動就聲稱要“滅”人家。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敢于如此說話行事?傲慢者自己不知道,其他人尤其不知道。所以是不折不扣的虛驕。
當代社會的價值紊亂、價值失落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關(guān)系到每個人以及全社會的精神信仰。做人的規(guī)則是從幾代之前,甚至是從千年以還的傳統(tǒng)中傳承下來的。個人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影響之源,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家庭。佛教唯識學有一個概念叫“種子識”,也叫阿賴耶識,講的是一個人的祖先、遠祖、曾祖、祖父等前幾代,他們的性格基因會在你身上有殘留。這種影響是看不見的,潛移默化的,但它會使你成為一個跟其他人不一樣的人。這種遠因的傳承是一個人性格和教養(yǎng)所以形成的看不見的因素。
禮儀的核心價值是“敬”
文明的標志之一是講究禮儀。禮儀的核心價值是“敬”,即自重、自尊、莊嚴、有序?!缎⒔?jīng)》里面講:“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把“愛敬”視為“生民之本”?!缎⒔?jīng)》是孔子的得意大弟子曾參所作,所敘內(nèi)容以孔子的言論為主,因此又有孔子口授而曾子為之記錄的說法。后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劉邵的人,寫過一本書叫《人物志》,他進一步提出:“人道之極,莫過愛敬。”又把“敬”視為“人道之極”。
人類社會的所有禮儀,其精神內(nèi)核都是“敬”。也就是孔子講的:“為禮不敬,舉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沒有“敬”,任何禮儀都沒有什么看頭了。“敬”不僅是對他人而言,主要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種自生自在的莊嚴,可以叫“自性的莊嚴”。“敬”是自生的,是人的一種不可予奪的內(nèi)在志氣。孔子講:“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個不可奪的“志”,就是“敬”的精神?,F(xiàn)在大家講“孝”,“孝”的精神內(nèi)核不是孝本身,而是“敬”。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問他,什么是孝。孔子說,現(xiàn)在人們以為能養(yǎng)就是孝,犬馬其實也能養(yǎng),如果沒有“敬”,人的能養(yǎng)跟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顯然孔子認為,孝的精神指向在于“敬”。所以對老人的孝稱作孝敬。
《左傳》里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是軍事行動,“祀”則是祭祀活動。而所有的祭祀,其精神內(nèi)核都是“敬”。“戎”是軍事行動,其實軍事行動更注重內(nèi)在的莊嚴,因此也需要講究“敬”。所謂“敬而無失”就是此義。軍事行動,一是忌“怠”,二是忌“戲”。所謂軍中無戲言是也。因此最要不得的是“以軍為戲”。
“敬”與“誠”相連接,古人對祭祀的要求,就是要有誠敬的精神。按照朱熹的說法,后世子孫對祖宗的祭祀,包括對遠祖的祭祀,如果能表現(xiàn)出深沉的誠敬之心,祖宗能夠“感格”。這也就是中國文化一向講究的“誠可以通神”,所謂心誠則靈。所以“敬”和“誠信”都是中國文化中占據(jù)核心位置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