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們的福祉。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一個國家級新區,存在資源和生態環境退化、生態保護意識落后、產業生態效率低下等問題,制約著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文章通過分析該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以提出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青島西海岸新區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問題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去理解生態文明的含義。生態文明從狹義角度去認識,它是人類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存在的現實文明形態或者行為準則。它是指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受到威脅時,通過揚棄工業文明帶來影響的基礎上,更好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強調社會發展的生態經濟效益,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①生態文明從廣義上去認識,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中形成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在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中,生態文明建設能夠使人類社會同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②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礎。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依托可持續發展;以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的推動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與發展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體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要求,強調人類在認識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賦予自然本身的權利,形成人與自然生態協調的生活方式。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人類文明進化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思考工業文明在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危機,這種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使我們不可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遵守自然規律,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才能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原因分析
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第一,資源、能源利用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水、土地、能源礦產資源緊缺。新區資源稟賦狀況較好,但近年來由于城鎮化發展以及人口增加,資源能源利用面臨較大壓力,水、土、能源礦產資源的緊缺,將成為制約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
新區缺水情況比較嚴重,年平均降水量750.7毫米,平均蒸發量則為1472.6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382立方米,遠遠低于人均2100立方米的全國平均水平。地表水調蓄能力較差,地下水源因受污染處于低效開發階段;高耗水、高排放的重化工業占比較大。新區境內中水循環利用率低,相關管道配套設施落后。以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為例,該區只有兩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只能解決青鋼四分之一左右的廢水。
土地后備資源潛力不足,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臨較大壓力。城市功能的完善、工業企業的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而且隨著新區建設的擴大,基礎設施占地面積也在不斷加大。在占土地總面積13.71%的其他土地中,29.60%為裸土地,59.30%的其他土地為灘涂,因此現階段將其開發成耕地的可能性較小。新區9大功能區企業和交通等發展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開展建設,土地資源稀缺成為制約新區發展的一大障礙。
新區無可開采能源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主要能源消耗品種全部依靠外部輸入。目前,新區建設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未來的產業規模、城市規模及人口規模都將有極大提升,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新區的發展對能源的依存度也將繼續攀升。
第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壓力大,工業發展缺乏后勁,第三產業拉動不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壓力大。近年來,新區第三產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直高達7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導致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相對較低,且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軟件信息、服務外包等高端服務業正在培育中,尚未形成規模和效益;六大優勢產業集群產值90%左右是由龍頭項目產出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延伸不夠,部分產業布局分散,集聚能力低下,必須放大集群效應,吸引更多優質配套項目入駐。
工業發展缺乏后勁。目前,新區除海西灣部分企業尚未達產外,其他大部分存量企業基本達產,沒有明顯增長點;造船行業持續低迷,武船重工、船用柴油機兩家重點企業產值下降50%以上;集裝箱行業后期訂單不明朗;玻璃生產行業深加工能力弱,平板玻璃原片產能巨大,真空玻璃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例低。新區工業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基數較大,保持較高增速需要增量支撐,而新區近年來新投產企業少、規模小,僅靠存量拉動難以維系,工業缺乏強有力的增量拉動。
第三產業拉動不足,缺乏能夠產生持續性收益的服務業大項目。近年來,開發區服務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大,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房地產投資比重過大,導致持續貢獻能力較差;港航物流業局限于貨物集散,多是物流倉儲類,缺乏服務于終端商業、服務于貿易的高端物流,大部分交易活動在區外完成,港口貨物貿易對新區稅收貢獻小,遠遠沒有發揮港口優勢;濱海旅游業初具規模,但開發深度不夠,多以觀光為主,旅游產品單一,留住游客消費的噱頭旅游產品少,且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亟待突破;信息技術等可發揮持續拉動作用的高端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第三,產業空間布局分散,配套程度偏低,產業鏈不完整。新區地域廣、園區多,但戰略規劃部署、功能組織分區及園區的統籌管理尚處在不成熟階段。產業及園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地空間留白,企業和園區更多沿海岸線南北低效蔓延,影響園區輻射、中心帶動的空間組織功能。由于受到原有行政區劃的影響,產業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散、無規則狀態,產業集聚發展狀況與眾多的功能區園區資源不相適應。同時,部分園區產業定位模糊,企業入駐門類紛繁多樣,產業“聚而不集”的問題比較突出。
手推車、紡機、食品等行業的產品雷同度較高,相互之間配套協作程度偏低。家電產業主要集中在整機產品環節,上游配套企業偏少。大部分產業尚未根本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配套環境不完善、交易成本較高。同產品企業之間競爭內耗嚴重,削弱了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四,科技創新能力亟需增強。新區以傳統制造業發展為主,科技創新的優質資源和支撐條件相對不足,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研發、風險投資、高端人才較為缺乏,制造業整體研發基礎較為薄弱,除去少數大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外,企業科研投入比例低,模仿多于創新,過多依賴專利購買和技術進口。創新型經濟發展的整體環境與青島主城區相比缺少優勢,沒有調動和發揮駐地高校的科研創新與實際開發能力,城區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原因分析。第一,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落實不夠。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在實踐中出現了“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落實不到位問題。我國原有的發展模式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范圍內出現了一些區域結構、社會結構、分配結構失衡等現象。尤為突出的是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滿足人類全面需要與生態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矛盾。
第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阻力較大。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重任下,已邁開了前進的步伐。但是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面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礎環境,眾多產業、地區仍存在較多的線性發展、黑色發展等經濟發展方式,很多企業無法承擔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成本,利益的驅使導致企業漠視資源環境。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利益觀念薄弱。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利益整體協調觀念不強。利益分歧,行動就會分歧。某些部門、地區為了利益之爭,不惜破壞社會生態系統。具體工作中,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力度不夠。例如,環境資源部門與經濟部門、各部門內部存在著矛盾沖突,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中執法監督工作的難度③。
第四,綠色科技創新能力受到制約。目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不協調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綠色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必然之路。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節能減排措施,但原有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工藝,使我國仍處于末端治理階段,且實現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的綠色技術能力有限。我國綠色技術自主創新起步較晚,重視力度不夠,創新基礎條件較差。綠色技術開發研究與應用脫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第五,生態文明制度實施機制滯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就是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已基本實現,但是,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離不開高效、合理的實施機制。我國處理實踐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仍處于被動狀態,“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成本。
解決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問題的對策
實施環境清潔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環境管理與監督,引導循環農業生產,深化生態鄉鎮、生態村莊創建工作,規范居民垃圾排放處理,提高城鎮宜居指數。④
強化行業、企業監管,要求涉重企業必須規范內部環境管理,企業廢氣、廢水治理設施標識明確,操作規程、處理記錄齊全,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對企業及敏感區域采取針對性監控,密集開展重點流域水質監測和企業監督檢測。
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加大水環境整治力度。青島西海岸新區是我國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作為最重要的散裝化學品集散地,裝載散裝化學品和液化氣的游船,一旦發生運輸安全事故,勢必會對青島膠州灣海域造成嚴重破壞和污染。建立海上水環境監測應急制度,運用衛星、飛機、海洋資料浮標、調查船及濱海觀測站等設施手段,對海域環境及陸域環境進行全方位跟著監測,保護保障清潔海域和生態陸域。嚴格保護飲用水水源,堅決取締水源區域內違規違法的建設項目和污染源。深化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明確優先控制區域。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產業生態化。面對資源、能源利用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瓶頸要素,將迫使青島西海岸新區加強社會經濟發展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我們要認真借鑒德國、愛爾蘭等國的成功經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重在將經濟發展動力由依靠投資驅動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傳統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為主向二三產業協同為主轉變,制造業由重型化向特色化調整,服務業向高端轉型,產業集群由低層次向高端化升級。
制定青島西海岸新區限制發展的產業與技術目錄,提高石化、焦炭、火電、電石等行業的準入標準,及時審核并公告符合條件的企業名單,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業和落后生產工藝,堅決控制不符合發展定位的產業進入。嚴格審查和監督實施生產許可管理,對生產中不符合條件的不予發放生產許可證。對電價、地價和稅費方面產生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及時清理和糾正相關優惠政策。通過大力推進綠色產業、循環產業、低碳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生態化。
改善消費環境,大力推行消費生態化。從生態學意義來講,消費是在滿足人們某一方面需要的同時將“物品”轉化成“廢品”的過程,人們在向自然索取、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將“廢品”排放到大自然。如何處理好人類消費欲望的無限性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必須調整我們的消費模式,從傳統的線性消費模式轉變為綠色消費模式,實施消費生態化戰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實施資源集約化。推動藍色硅谷核心區、中德生態園、國際生態智慧城、董家口區域等重點園區的低碳循環化建設,打造1~2個國家級低碳示范產業園區。引導園區產業發展向低碳化轉型,降低園區建設和運行的碳排放水平,實施排放減量化戰略。
中德生態園低碳示范:重點引進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及其配套、海洋生物與醫藥等產業,探索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以生態間隔、布局緊湊、功能復合、用地集約構筑空間布局,推進低能耗被動房示范工程建設,集中連片發展綠色低碳建筑,發展生態友好的便捷公共交通體系,推行綠色、人性化的非機動交通,建設具有國際化示范意義的高端宜居生態示范區、“兩型”智慧產業聚集區、技術創新先導區、高端產業集聚區、和諧宜居新城區。
董家口循環低碳示范:以臨港產業龍頭項目為核心,按照低碳經濟理念沿產業鏈上下游建設大中型產業項目,打造鋼鐵、裝備制造、汽車、新材料、物流等臨港產業集群,建成國內領先的臨港產業低碳及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各項資源產出指標達到國內類似區域領先水平。建設一批以節能減排、廢棄物處理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廢水、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和各類排放指標達到國內類似區域先進水平。走自主創新、集約節約、減排降耗、環境保護為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低碳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成為國內低碳經濟發展的代表性區域。
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構建以環境稅收政策、環境收費政策、生態保護補償政策、跨界污染獎懲機制、排污權交易政策、綠色信貸、保險和證券政策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法制機制,實現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執行監督力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層層落實到位。采取相關措施,嚴格防守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作為生態經濟戰略內容之一,積極調動和提高人類生態保護意識,體現“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完善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環境產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合理高效地配置環境資源,促使排污單位自覺減排減耗,降低管制成本和監管排污總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強生態相關立法,環境保護、法治監督工作得到有利開展。在資源能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區域或時期,應采取相應的強制性措施。
(作者分別為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本文系“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魯社科聯字[2015]57號)
【注釋】
①姬振海:《生態文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頁。
②張慕葏,賀慶棠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28頁。
③沈滿洪,謝慧明等:《生態文明建設—從概念到行動》,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年,第127~135頁。
④沈滿洪:《生態文明建設—思路與出路》,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年,第77~93頁。
責編 /王坤娜 徐娟(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