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了國家能夠更好的發展,為了能夠讓發展成果惠及每個公民,不僅需要國家完成頂層設計,也需要公民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普及,更進一步激發了公眾的政治感。網絡民意越來越受到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公眾的關注和重視,網絡政治參與也成為普通公眾了解國家大事、進行社會監督、維護自身權利的有效途徑。
本次調查還發現,我國公眾的網絡政治參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相對于學歷較低、收入較低的民眾,學歷較高、收入較高民眾的網絡政治參與意識更強。正是因為網絡可以將民眾的意愿隨時隨地向他人傳遞,所以民眾才會積極地在網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希望借助網絡來贏得他人或者政府的關注和認同。
網絡圍觀現象不容忽視,部分公眾網絡政治參與與現實脫節
對于網絡平臺上的一些突發公共事件(如遭遇強拆、斷案不公、賄選等),93.1%的公眾會加以瀏覽、關注,可見,網絡圍觀現象在我國公民中普遍存在。其中,有34.5%的受訪公眾選擇轉載此新聞或者積極跟帖、參與討論,表現出更為積極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在本次調查中,一些受訪公眾表示參與“網絡圍觀”最主要的目的,是對社會熱點事件發表看法。在他們看來,“作為社會人,每個人都有對公共事件發言的權利。在網絡圍觀時發帖、跟帖、轉發,哪怕只回復一個‘頂’字,都是在發表意見,行使權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網絡政治參與較為積極的民眾中,有部分人在現實生活中對政治參與的認同感較弱,如,網絡政治參與積極者中,有34.7%的受訪公眾認為“公開選舉沒有實質意義,只是一種形式”。這些人對現有的政治體系認同感不足,對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參與較為消極,表現出一種政治冷漠,但是在網絡上他們則會不斷發帖、跟帖、批評社會、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訴求。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的開放性可以使公民對于政治利益的表達和訴求更加自由,網絡輿論可以對公共突發事件進行持續監督以促進問題的盡快解決。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發言具有匿名性,這種去個體化的言語表達容易引發更為極端的言語暴力行為出現,從而引發群體極化現象。如果負面的網絡情緒持續發酵又得不到有效管控,將會影響社會穩定。
影響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因素: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認為自己能夠對政府產生影響的感覺,是一種個人認為自己的政治行動對政治過程能夠產生政治影響力的感覺。換言之,一個人的政治效能感越高,其政治活動中的獲得感就越高,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政治行為對于政治過程的影響力。
對于我國公眾的政治效能感我們也進行了調查,并將政治效能感轉化為百分制,分值在0~100分之間,50分為臨界點,高于50分,則可認為公眾的政治效能感較強,低于50分則相反。結果發現,我國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得分為52.0分,說明我國公眾具有一定的政治效能感,同時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公眾政治效能感受到性別、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的影響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受到個人特質的影響。首先,本次受訪男性的政治效能感要高于女性。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經濟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其對政治生活的參與還遠不如男性。其次,受教育程度影響個體的政治效能感。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政治效能感越強。本次調查顯示,學歷越高,其對于最近國家和社會發生的大事了解程度也就越高。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高的個體其政治活動的卷入度要更高,他們更關心政治,在政治活動中的參與度更高,從而更有可能在政治活動中獲得更多的關注與回饋。最后,黨員的政治效能感要高于非黨員。在我國,黨員要比非黨員更容易參加到政治生活中。同時,對政治活動感興趣的個體其入黨意愿也更強。
在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男性在政治知識掌握和政治參與程度上均具有顯著優勢。此外,在擁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地域分布的女性群體中,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的分布也極為不平衡。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兩性之間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近年來,中國的城市職業女性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較強的性別平等意識,努力消除男女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各種不平等。她們開始展現出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
在制度方面,當前我國的政治制度包括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項制度旨在鼓勵更多的黨外人士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而使其獲得更多的政治效能感也是我國現代治理體系進步的重要考量。
政治效能感是影響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
我們將政治效能和參與公共事務意識、參與投票意識和參與選舉意識進行典型相關分析,結果發現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的三個維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01),典型相關系數(見圖7)。
政治效能感的形成取決于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環境、政治制度和個體的親身體驗,政治效能感強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政治參與;反過來,政治參與及其帶來的結果會對政治效能感產生進一步的影響。隨著政治制度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公眾能夠參與到社區或日常生活的政府決策中去,有機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政治選舉中,直接或間接表達政見。而村民自治更是廣大村民直接參與到當地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當公眾支持的候選人最終成功當選時,他們會認為直接的投票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政治活動,從而及大地提升了其政治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