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社會學廉政研究室主任 蔣來用
【摘要】建構容錯機制本身就是新事物,是一項針對庸政懶政怠政,著力解決不作為、慢作為等病態的政治改革試驗。容錯是思想解放和政治擔當的具體體現,需要政治勇氣和魄力,同時也要講究策略智慧和藝術。與其他改革一樣,建構容錯機制鼓勵創新允許試錯,但應務實搞好制度設計,盡量少走彎路,尤其要避免出現方向性大錯誤。
【關鍵詞】容錯機制 改革創新 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將錯誤和犯錯誤的人區別開來,特別注意給犯錯誤的人寬容和改正的機會,但將“容錯”作為概念提出并將其機制化和制度化處理,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先由地方提出并嘗試探索的新事物。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力度不斷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黨和國家提出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要求建立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干部大膽改革創新。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形勢下,如何面對錯誤以及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干部,是一項關系到黨員干部創業干事積極性,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大而現實的課題。
馬克思主義要求勇于和善于應對錯誤
馬克思主義不回避錯誤。錯誤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是完成事業目標不可避免會遇到的“面孔”。有些錯誤會很快被人發現并改正,但不少的錯誤往往以看似正確的方式出現,在不良后果顯現之前,往往很難為人們察覺。馬克思主義并不否認和逃避錯誤,因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正確與錯誤這一“對子”,充斥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承認錯誤的客觀存在實質上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邏輯違反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每個人、每個政黨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會犯錯誤。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也曾犯過錯誤,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沒有因為犯過錯誤而否定錯誤的存在。我們黨的歷屆領導人反復強調“錯誤難以避免”,對錯誤高度重視。鄧小平認為,“我們的路是漫長的,還會遇到許多困難,錯誤也是難免的”。①錯誤是一面“鏡子”,“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②運用唯物辯證法,我們黨多次糾正革命和建設中的失誤,從錯誤和失敗中總結出了寶貴財富,使壞事轉化為好事。
承認錯誤才會改正錯誤。失誤者首先得自覺認錯,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才會得到別人的寬容。認識并承認身上的錯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明心見性”的智慧,更需要勇氣。對待錯誤的態度折射出行為人的人品,體現出擔當精神、胸襟度量和智商高低。對于干部的失誤和錯誤,作為組織同樣要能及時認識并敢于承認,寬容失誤者不等于對錯誤視若不見,組織必須幫助失誤者深刻認識錯誤,還要幫助其他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因此,容錯必須建立在個人和組織認識錯誤基礎和前提之上。沒有失誤者的自我反省,缺乏對錯誤的集體共同認識,容錯就難以達到糾錯的目的,最后讓錯誤愈來愈多,越來越大。
要區分不同的錯誤。錯誤有不同種類,產生原因各不相同,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差異很大,其處理自然不一樣。有的錯誤可以寬容,可以免予追責或減輕處罰,但有的則必須依紀依法處分,堅決嚴肅處理。建構容錯機制必須對錯誤進行甄別,以便對癥施藥。
第一,從產生的原因來看,錯誤可分為客觀性錯誤與主觀性錯誤。客觀性錯誤是指在改革創新過程中,允許先行先試,因缺乏經驗、條件不充分、時機不成熟、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即便再小心謹慎,也難免犯的錯誤。主觀性錯誤是明知法紀“紅線”卻故意觸犯,違背客觀規律和常識、不顧群眾強烈反對“瞎折騰”,錯誤的原因在于行為者自身。從主客觀方面找錯誤原因,目的是將敢闖敢試、開拓創新的勇氣魄力與亂作為、“拍腦袋決策”的蠻干區別開來。
第二,從是否行為有據,錯誤可分為探索性失誤與有禁不止的錯誤。探索性失誤是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情況下,創造性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或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過程中造成的失誤和錯誤。有禁不止的錯誤是指上級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或者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搞“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屬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下級不服從上級的違紀違法行為。
第三,從目的是為公還是為私的利益角度,錯誤分為為公型錯誤與謀私型錯誤。為公型錯誤是指為了推動發展,實現公共或集體利益最大化,出于公心、善意履職、結果出現意料之外的錯誤。行為人完全沒有為自己、特定關系人及本單位、本部門謀私利的意思和想法。謀私型錯誤是指為自己或特定關系人牟取私利,與他人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錯誤行為的后果完全在意料之中的錯誤,最為典型的是貪污賄賂等違法行為。
第四,從是否經過集體決策程序,錯誤可分為集體錯誤和個人錯誤。集體錯誤是指經過集體決策程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研究、民主決策、陽光運行但最后造成的工作失誤或錯誤。個人錯誤是未經集體決策程序,個人擅權專斷、任意孤行而造成的錯誤。集體錯誤和個人錯誤的責任分配結果差別較大。集體錯誤中個人承擔的責任相對較輕,個人錯誤中個人則承擔主要責任。
第五,根據作為與否,錯誤分為作為中的錯誤和不作為的錯誤。作為中的錯誤具有發生的或然性,干事創業可能會導致失誤或錯誤,但也可能不會發生。不作為在性質上必然是一種錯誤,消極不作為、慢作為本身就是一種違紀違法行為。黨章規定,黨員具有“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的義務。《公務員法》要求公務員必須“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忠于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不作為、失職瀆職等行為顯然違反黨章和法律規定。
第六,從錯誤的大小角度,可以分為小錯誤和大錯誤。小錯誤是失誤或輕微違紀行為。大錯誤則是性質嚴重違紀違法行為。錯誤大小不同責任也就不同,處分也就有輕重之別,寬容機制根據錯誤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方式處理。一般而言,如果能從小錯中汲取教訓并及時改正,那么小錯是可以原諒和接受的。
改革開放不可避免與錯誤“打交道”。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是一場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的大實驗,碰到的都是新事物,犯錯誤的概率較大。鄧小平說:“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既然是新事物,難免要犯錯誤。”③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轟轟烈烈的改革事業至今仍在持續。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有很多“硬骨頭”要啃。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我們仍然要面對不少新事物,遇到不少新問題新矛盾,改革仍要走不少新路。“我們走的路還會有曲折,錯誤也是難免的,但我們力求及時總結經驗,不要犯大的錯誤,更不要因為小的曲折而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前進。”④改革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不犯錯誤不可能”,但我們必須提高風險預測和管控能力,爭取錯誤犯得小一點,堅持實事求是,不斷總結經驗,遇到問題就及時調整,有錯誤就趕快改正。
以包容心態對待改革創新中的失誤者
不要用“完人”標準對待失誤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每個人都有認識的局限性。由于自身心理、性格、思維、方法、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缺陷,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進程中,每個人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犯錯、試錯、糾錯過程中,人不斷認識和提高自己,逐步成熟起來。因此,對人“不要求全責備”,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學思想。承認人的缺點,包容人的錯誤,這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態度,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態度。黨的領導人在這個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毛澤東認為,一個人只要做工作,沒有不犯錯誤的。一個人講的每句話都對,一個人絕對正確,沒有這回事情。⑤鄧小平自我評價說:“我不是完人,也犯過很多錯誤,不是不犯錯誤的人。”⑥干部必須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謙虛謹慎,不要過高標榜自己,也不要刻意做一個啥事不干貌似完美無瑕的“完人”,要冷靜認識自己的局限和錯誤,以積極心態正確地對待錯誤,才會有自我批評的可能,也才會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努力改正錯誤。一旦認為自己是一個“完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在這個人身上就會喪失作用。正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人,所以對犯了錯誤的同志要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式處理,要建立容錯機制幫助他們改正錯誤。
將集體行動錯誤與個人錯誤區別對待。錯誤是由人實施的,責任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改革創新探索中出現的錯誤絕大多數是集體行動的后果,很少由單個人實施完成。對于整個集體行為而言,集體行動、集體意識、集體心理與作為成員的個人差別很大。每一個成員的作用和影響各不相同。大家的意見和行動可能不一致,集體行動最后可能是采納少數個人的意見,但這些少數個人的意見的形成和提出受到集體意識、集體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集體意識的狀態與個人意識的狀態有質的不同,有其獨自的表象。集體的心態并不等于個人的心態,它有其固有的規律。⑦作為集體中的一員,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受到集體行動的影響和干擾。個人犯錯誤與組織松緊度以及約束力有關。組織紀律松軟,個人就容易犯錯誤。組織紀律要求嚴格,個人犯的錯誤就少。因此鄧小平指出,有的人犯錯誤,“除了個人的原因之外,組織上支持幫助不夠也是一個原因。所謂幫助,也包括批評,批評也是幫助”。⑧因而對集體行動錯誤的追責與追究個人違紀違法責任區別很大。
將集體錯誤與涉及錯誤的個人分開處理,這是我們黨解決內部矛盾的一個偉大創造。我們黨始終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對以前的錯誤絲毫不掩飾回避,敢于揭發,不講情面,以科學的態度分析批判。但對于犯錯誤的人則辯證歷史對待,公正合理處理,反對“一棍子”打死。“任何犯錯誤的人,只要他不諱疾忌醫,不固執錯誤,以至于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而是老老實實,真正愿意醫治,愿意改正,我們就要歡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變為一個好同志。”⑨揭發錯誤、批評缺點的目的是為了救人而不是把人整死。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團結犯錯誤的同志,這是我們黨的智慧,也是黨的優良傳統。正是這種文化基因的存在,我們黨積聚、培養了一批具有擔當精神、勇于改革創新、大公無私的優秀干部,使得黨高度團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戰斗力,克服了因為錯誤引起的挫折和困難,多次轉“危”為“機”,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開放不斷取得成功。
特殊對待改革創新中的失誤或錯誤。創新是保持組織活力從而成功實現目標的關鍵。組織不是靠燃料和潤滑劑支持的機器,而是要靠精心培養的有生命的有機體。⑩組織要生存和發展,其成員必須創造性開展工作,要具有一定的毅力、激情和企業家冒險精神,主動尋找新的途徑解決遇到的障礙和困難。缺乏開拓創新和改革精神的組織和個人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按部就班、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組織功能將會削弱,最終喪失吸引力而衰竭。有效管理學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細心的人,而最無效的管理者是膽怯的人。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縮手縮腳者,可能很少犯錯誤,或沒有機會犯錯,但非常容易讓組織機構變得麻痹癱瘓。
政黨和政府是一種組織形態。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社會公眾對執政黨和政府的需求在不斷增多,主要原因在于經濟上每個人越來越依賴于他人來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政府的工作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從填補路面到為大熊貓找配偶。如何滿足公眾不斷膨脹的需要,這是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通常采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辦法,通過激發公共管理者創造性和積極性,釋放公共管理生產力,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但與此矛盾的是,干事越多犯錯誤的概率越高,懲處問責力度越大越不敢干事,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會萎縮不足,公共領域供需矛盾更為緊張。有的出現“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現象,即鼓勵干事創業,違紀違法現象會大量出現;加大懲治違紀違法力度,激情活力就快速減退,甚至出現不作為的現象。敢拼敢闖不是違背科學和生活常識的蠻干,有必要區別哪些是干部應該避免、能夠避免的沒有必要的錯誤,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交學費”。干事是干有利于集體的好事,而不是違紀違法的壞事。干事創業過程中,干部有的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出現工作失誤或錯誤,有的是渾水摸魚為私利而犯錯,還有的是公私利益兼顧而犯的錯誤,具有不同的利益動機和傾向,一定要仔細甄別分析。對于非原則性的小錯誤,要允許將功低過,以功補過,戴罪立功。對損公肥私、以權謀私、公權私用的違紀違法者則要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