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時不我待,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及時確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第二,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十分緊要,必須抓準,以此帶動科技難題的突破。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這里,我舉幾個例子。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材料是制造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在先進高端材料研發和生產方面差距甚大,關鍵高端材料遠未實現自主供給。我國很多重要專利藥物市場絕大多數被國外公司占據,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創新藥物研發集中體現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進醫療設備研發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系統集成。腦連接圖譜研究是認知腦功能并進而探討意識本質的科學前沿,這方面探索不僅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對腦疾病防治、智能技術發展也具有引導作用。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空間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這樣的領域還有很多。黨中央已經確定了我國科技面向2030年的長遠戰略,決定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要加快推進,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是一項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在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依托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這樣的國家實驗室,應該成為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
第三,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新形勢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我國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現在,我國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社會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戰,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不斷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所以說,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