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港業城”融合發展
茂名新型城鎮化從基礎建設入手,基于產業優勢和港口優勢,帶動城市新區建設,實現“港業城”融合發展。
首先,推進和實施“大港口”戰略。以“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場”為發展理念,加快港口開發建設,建成以港口、公路、水路和鐵路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提高港口綜合競爭力、建設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擴大港口城市容量為目標,加快港口建設,整合港口資源,統一岸線規劃布局,形成以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為核心、以各具特色的企業和地方碼頭為補充的格局。
其次,依托港口,大力提升現代臨港服務業。通過發展現代物流業、運輸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和倉儲業,充分發揮港口城市的綜臺服務功能,形成圍繞國際貿易需求的各種服務“節點”和“窗口”,提供功能更加完備的物流平臺,把港口城市建成該地區的國際物流中心以及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再次,加大城區擴容提質力度。堅持集聚發展與組團布局相協調,著重抓好城區“五化”(路網優化、道路黑底化、城市綠化、節能亮化和管理強化),提升城市品位。
最后,加快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供電、供水、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管網化建設,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公共交通、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以著力解決城鄉環境“臟、亂、差”問題為突破口,以推進“一縣一場”“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全面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加快推進民生水利工程建設。
溫州龍港:建設現代化“中國農民新城”
龍港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鰲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才建鎮,卻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縮影。它既年輕,又有著豐富的改革試點經驗。
多年來,龍港鎮委、鎮政府不斷改革探索,先后打造出“中國農民新城”和名副其實的“產業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龍港鎮委、鎮政府在持續自身改革、變得更高效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想方設法提高居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居民物質富裕、精神富裕,滿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不斷走向現代化。
一是加快舊城改造,提升城區現有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設施功能;加快世紀新城建設,帶動周邊板塊開發,提升輻射效應;加快龍港新城建設,構建起了“三軸、兩帶、四板塊、多中心”的城市框架。
二是通過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等手段,合理配置公共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一體化。
三是按照全省啟動千村“浙派民居”改造的要求,加快建設中對口等獨具特色的美麗民居示范工程,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四是加快“智慧龍港”建設,全面整合公安、城管、交通、政務、民兵應急聯動、人防指揮和海洋安全管理等數字化平臺資源,切實提高信息化共享水平。
五是加大社會民生事業投入力度,提高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實現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覆蓋。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形成了覆蓋城鄉的衛生保障體系。
六是堅持增強城市服務民眾的功能,構筑龍港城鎮化承載能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焚燒處理廠建設全面推進,城鎮供水安全和環境治理得到進一步改善。
海南瓊海:“三不一就”促城鄉發展一體化
瓊海市在推進城鎮化中,堅持“三不一就”原則,把瓊海全域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統一整體,在農村土地性質不改變的基礎上,疊加城市的公園功能和旅游功能,以此解決以往城鎮化需要征地拆遷和改變土地性質的難題,解決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情況下,農村如何發展第三產業和城市建設如何拓展的問題,促進了農民就地就業,解決了城鄉二元化問題,使城鄉邊界模糊化、各種產業融合化、農民身份多元化、百姓幸福多樣化。
不砍樹──保護生態的紅線。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一方面,切實保護好林地、耕地、園地等農業空間,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的干擾和損害;另一方面,保護生態人居景觀,建設田園化城鎮,保障新型城鎮在聚集經濟價值之外,具有更高的生態價值、人居價值,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
不占田──敬畏自然的紅線。這里講的“田”,既指田野,也指基本農田,更是指大自然。在整體規劃中,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充分保護、尊重和依托現有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充分整合現有自然稟賦,配套相關產業,形成特色產業區,分布到廣闊的田園中,形成處處是景的美麗鄉村。
不拆房──和諧發展的紅線。瓊海摒棄大拆大建、規模擴張型的老路子,注重就地取材,體現原汁原味,充分挖掘各鎮的歷史文化,發揮各鎮的自然稟賦,尊重各鎮的傳統習慣,延續地方歷史文脈、彰顯各鎮民俗風情,通過當地特色文化與鎮墟建筑和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讓城市融入自然、體現人文。
就地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瓊海的城鎮化不是簡單地讓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市民化”,而是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農民傾斜力度,在尊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人手,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就業增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質性融合,取代一紙戶口的形式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