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3年中國電影啟動全面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產值以超過30%的復合增長速度持續增長,2015年則呈現出了加速度發展的態勢。但同時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文化體系仍存在不少短板。中國電影發展如何一方面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并且能夠有效保障觀眾的觀影需求,另一方面具有更多的人文內涵、審美內涵,具有經典性品格,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關鍵詞】中國電影 票房 喜劇片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無論是票房、觀影人次,還是其他各種數據,都在不斷創新高,可以說這一年中國電影是在興奮乃至亢奮中度過的。據統計,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2015年影院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31627塊。全國影院已全部實現數字化,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中國電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家層面出臺的各種支持電影的若干政策所發揮的綜合效應。特別是國家支持影院建設的政策措施,使得銀幕數較長時期保持了每天十多塊乃至二十多塊的增長。從觀眾層面而言,觀影人次、特別是忠誠度較高的群體觀影頻次的增加,首先與中國社會中產階層的穩定增長相吻合,中國穩定而又迅速增長的中產階層為中國電影票房增長準備了最大的觀眾群體;其次,三四線城市多廳影院的建設,使得“小鎮青年”對中國電影票房的貢獻不斷擴大,有效拓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空間和容量;第三,中國經濟艱難轉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電影需求、電影消費的“口紅效應”。筆者預計,中國電影市場由于起點較低,城鎮化不斷拓展,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電影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將會在較長一段時期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
同質化、單一化,過度迎合觀眾的娛樂性需求,中國電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依舊不足
在所有電影類型中,喜劇片成為了最賣座的類型片,表現極其搶眼,不管是票房還是平均觀影人次,已經連續多年在主要類型片中拔得頭籌,市場熱度持續性升溫。2015年《澳門風云2》《煎餅俠》《港囧》《夏洛特煩惱》都是“十億級”票房的喜劇片,包括迄今為止國產影片票房冠軍的《捉妖記》也是具有強烈喜劇元素的影片。然而,青春片的熱門及其式微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思考。前兩年,因青春片票房火爆,不少電影公司不顧是否有充分的準備和資源而大干快上青春片,希冀能夠盡快在火熱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于是乎,“出國”“車禍”“墮胎”的老三樣情節,從《萬物生長》《左耳》《梔子花開》,再到《既然青春留不住》《年少輕狂》,觀眾們逐漸開始有了審美疲勞乃至審美反感。如果喜劇片創作和生產不能深入對現實人生、人性有所觀察、思考和表達,不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拓展,而是簡單地按照娛樂需求進行“配方式生產”,那么就有可能重蹈青春片的覆轍。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超速度發展,主要還是依靠電影投資及其規模的增長。而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現代電影市場體系、現代電影產業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所需要的電影專業化公司及其配套,電影創意及其創意的實現手段,電影項目開發及其深加工能力,電影衍生品、后產品運營等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多無法回避的短板。中國電影不僅沒有任何驕傲的理由,反而應該有更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和反復思考:為什么中國電影如此高速發展,但卻面臨著來越激烈的批評乃至指責?一言以蔽之,就是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電影市場層面,同質化、單一化,過度迎合觀眾的娛樂性需求,過度追求票房指標和經濟效益。盡管中國電影國內市場規模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但是,美國電影海外市場規模及其傳播力、影響力,依然是目前中國電影無法企及的。
中國電影、電影產業的發展過程,一直伴隨著與好萊塢電影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關系。盡管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上國產電影的份額情況比較樂觀,但即將到來的2017仍然是中國電影的大考乃至大限。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在短短兩年時間里迅速做大做強電影市場,特別是迅速增強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取得與好萊塢電影長期博弈的主動權。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面臨著極其艱難的轉型,需要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家支柱型產業,并且引領和推動經濟轉型。而電影作為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或許更應該發揮先導性、引領性、示范性作用。在國家戰略層面,電影還擔負著更多的對外文化傳播責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或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