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各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的和睦共處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為例,對邊境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傳統文化的有效重構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有效推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金平縣 邊境民族地區 新型城鎮化 傳統文化 重構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必須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布局優化、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建成現代文化強國,勢必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②。文章就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下稱金平縣)如何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重構加以探討,以期有效推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有效發展。
選題背景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云南省確立了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紅河州確立了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戰略目標。毫無疑問,中央、省、州已經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了文化也是生產力。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文化建設是一塊重要的、難以割舍的建設版圖。
金平縣地處祖國邊境,全縣國土面積3677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93個村委會1127個村民小組,與越南相接的邊境線長達502公里;在36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6%之多;9個民族中,就有苗、瑤、傣等8個少數民族。作為云南省跨境民族最多的縣,金平文化、金平本土文化與金平少數民族文化,三者的內核其實是一脈同源。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金平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前所未有的受到強烈沖擊,少數民族文化精髓日漸消亡,其內容的本真逐漸失去。金平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思路、舉措、成果如何,直接影響到新形勢下美麗“金平夢”的構建。
金平縣傳統文化的存續狀況
風俗表象文化意義缺失。目前,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金平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氣息日益淡化,其中8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雖然具有“較大的舉辦規模和熱鬧的舉辦儀式”,然而土著民族本身卻并不是活動的策劃者以及舉辦者,少數民族的自主舉辦能力以及意識偏弱,甚至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同胞不了解這些盛大節日的舉辦時間,其中就有很多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人。通常只有本民族內部的寨老以及祭師等才能掌握這些情況。
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今天,金平現代少數民族的傳統禮儀習俗也變得過于簡化,除了一些無法在短時間內簡化的諸如宗族祭祀、喪葬等習俗程式之外,包括用于節日當中的祭品也被大量的簡化了。最為關鍵的是少數民族習俗的文化精髓也隨著重要祭品的省略以及主要環節的消失而不成體系,并隨之斷裂。
基層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吃穿住行方面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并且不斷的加大對其中的投入,充分滿足了少數民族群眾物質方面的需求。各族人民在吃穿住行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在城鎮化進程中,很多城鎮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開始進行文化陣地的打造工作。為了使演出的需求得到滿足,一些城鎮當中的自由創作開始變得越來越多。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粗制濫造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文化建設中,如一些具有丑陋形態的鄉村文藝的演出。
文藝作品中缺失民族元素。在城鎮化建設中,民族元素在文藝作品中缺失的現象目前在金平縣十分普遍。看似十分盛大的歌舞演出,其中卻很少有本土民族自身的元素。在金平縣的文藝演出當中很少看到本土少數民族色彩斑斕的服飾以及起源于生產生活當中的舞蹈形式。與此同時,文學創作當中也將少數民族的元素忽略了,通過對金平當今文學創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具有一定文學創作功力的作者往往在少數民族文化精髓這一主線上是缺乏的,而懂得當地民族風情的作者在創作功力、經驗以及技巧等方面又顯得十分薄弱,很難真正的將當地城鎮化中少數民族的元素體現出來③。
文化建設缺乏創作精英。雖然金平縣近年在城鎮化建設中不斷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將文化活動場所少,無法有效進行文娛活動的難題解決了。然而由于文化部門的干部當中存在著創作能力匱乏、缺乏活力等因素。一些諸如對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以及田野調查等基本上屬于空白,造成了文化建設過程中缺乏文化創作精英的局面。具有一定創作動力的民間自由創作人在視野、技巧以及專業創作理論等方面又十分貧乏。在困難重重以及財力疲軟的情況下,金平縣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并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民族服飾逐漸消失。金平縣一共有8個世居少數民族,每個民族有很多不同的支系,所有的支系當中都有不同樣式、情調、色彩的服飾。但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民族都是采用西式服飾,只有一部分在農村居住的少數民族才會穿本民族服飾,尤其是在一些盛大的文藝演出、婚喪嫁娶以及莊重的祭祀活動中才能見到本民族的服飾。雖然從實用角度而言,很多少數民族服飾的確無法做到與現代時尚服裝一樣方便。但是從對民族精神本元予以保護的角度而言,必須要警惕民族服飾逐漸消失的現象④。
金平縣傳統文化缺失與消退的歸因
不妨認為,國家的城鎮化政策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大利好,它既可以充分改善這些邊疆民族地方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又有利于這些地方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但地方政府在執行該政策的過程中,常常會伴隨著不少的負面措施,比如為了完成任務而強行推進工作,以至于忽略了甚至是故意忽視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層次的特殊性,損害了少數民族世代留傳下來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一些學者就認為,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往往以GDP為標尺,忽略了“留住鄉愁”的文化基因、文化記憶、歷史文脈的延續與保護。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空環境,一旦遠離這一時空環境,文化的血脈即不復存在。城鎮化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不顧實際的城鎮化必然會導致眾多問題的涌現,傳統文化缺失與消退就是其后果之一。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一方面對金平這樣經濟落后地區的青壯年構成了巨大的誘惑,他們往往不惜離開家鄉外出打工賺錢;另一方面也容易使青壯年對本土文化產生自卑情結,認為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文化生活才是值得推崇和向往的。這些本來負有文化傳承使命的中堅力量無法再承擔起傳承的責任,而且外出越久,誘惑越多,對誘惑的習慣性感受就越發適應。回到家鄉就容易成為“熟悉的陌生人”,文化的血脈在經濟的壓力和魔力下人為地斬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無法獲得新的繼承人和好的生長點。另外,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宣傳保護不力,缺少明確的保護意識、目標和措施,以及少數民族同胞對自身文化理解出現偏差,都是導致金平少數民族文化難以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氣象之原因。
金平縣傳統文化重構的有效對策
加大重點投入,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文化如服飾、飲食、旅游節慶產品等,還包括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如習俗、禮儀、民族心理和民族認同等。基于區域發展的差異,在邊境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邊境民族地區的財政普遍困難,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自然也就有限。因此,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重構民族傳統文化,必須要制定科學的發展方案,分析探索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找準重點,把資金投入用在重點上,這樣才能夠帶動全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有效重構。
重視人才的培養,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文化歸根結底還是靠人來繼承和傳播的,因此要傳承和發展金平縣的少數民族文化,就必須培養一支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英隊伍。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出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熱愛、熟悉金平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專門人才。
首先要完善制度,發揮“邊陲人才獎”在激勵人才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在全縣的每個鄉鎮配備一名專門負責少數民族文化事務的負責人來收集和保存當地原始的少數民族文化。再次要加大培訓力度,拓寬人才培養的渠道,培養合格的少數民族文化宣傳員。接著要對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高度的重視,組織文化專家和學者對其進行走訪調研,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文化。最后要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人,重視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
重視節慶文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予以保護。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再加上社會對少數民族節慶文化的重視以及旅游業的發展,金平縣舉辦了一些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節慶活動的意義并不在于規模,而在于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一些節慶活動流于形式,對少數民族文化真正的發展和傳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要發展金平縣的少數民族文化,就必須在理解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來組織節慶活動,找到節慶活動的精神之所在。圍繞其文化內涵,開發少數民族的特色節慶歌舞,在節慶活動中體現出少數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予以有效的保護⑤。
建立典型示范,促進城鎮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發展。金平縣的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文化豐富,但卻比較零散。因此,在對全縣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統籌規劃的基礎上,要著力建設典型,發揮其示范作用,對全縣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輻射和推動。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典型,一方面,可以從打造少數民族精品文化開始,厘清少數民族的文化體系,挖掘少數民族的精神內涵,從音樂、服裝、飲食、舞蹈等各個領域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編撰相關的圖書和影視作品,舉辦各種活動,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的名片。另一方面,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快少數民族文化示范村寨的建設。少數民族文化示范村寨可以對全縣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起到示范作用,對于示范村寨的民居、服飾、飲食、音樂、習俗等都要進行保護和挖掘,利用其文化內涵來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業,最終促進城鎮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發展。
引導文化消費,促進城鎮化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用的有效發揮。在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的進程中,金平縣的文化消費趨勢已受到社會文化大潮的影響,正在逐漸改變以往封閉的面貌,由求同求穩向求新求異發展。文化消費的多樣化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文化消費中要注重政府的引導作用。首先,在兼顧社會不同人群文化層級的同時提高人們的文化檔次,做到合理引導,統籌兼顧,盡量給人民群眾提供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文化產品。其次,要對人們的文化消費理念進行引導,培養人民群眾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消費理念。最后,要提高引導的力度和實效性,針對不同的民族和社會階層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方案,使少數民族文化最終轉化為文化產品讓人民群眾進行消費,否則少數民族文化就會逐漸遠離人民群眾,最后被束之高閣。
打造文化產業,促進城鎮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諧共存。在城鎮化建設中,傳統民族文化要向產業化發展。目前,金平在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至今空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一些部門和領導都不愿意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認為其見效慢,難有作為。而文藝人才青黃不接,其文化也在時代的沖擊下遭受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的腐蝕,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少數民族文化向產業化發展。
實現金平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發展,首先,要打造文化產業鏈,以全面促進城鎮化和傳統文化的和諧共存。金平民族文化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只有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進行支撐,其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其次,加大政府投入,拉動社會資本進入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政府要在財政上加大文化投入,成立專項資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精品創作和傳播進行獎勵和扶持;整合原有的各項文化資金,進行統籌使用;將文化資金用于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打造出精品文化產業;采取各種財政手段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補貼,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領域,合力打造出精品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最后,要創新機制,培養本土文化人才。政府要從政策、環境、資金等各個領域支持和培養包括領導干部、民間藝人以及文化個體戶等本土文化人才,鼓勵他們進行文化創作,將本土文化做大做強。
結語
云南省確立了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紅河州確立了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戰略目標。金平縣作為云南省與越南老街省及萊州省接壤的一個重要邊境縣,在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其傳統文化重構的思路、舉措以及成果對于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增強邊境地區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及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動文化固邊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采取有效對策,重視城鎮化與傳統文化的和諧關系,使民族傳統文化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得到長遠的保護和發展。
(作者單位:紅河學院音樂學院,紅河學院人文學院;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生態移民視野下西南邊境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模式研究”和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科學規劃項目“中越邊境布朗族莽人民間樂舞及其文化生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CSH048、YB2014113)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政府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14 年3月15日。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③郭穎:“試論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瀘沽湖地區為例”,《旅游學刊》,2012年第3期。
④閆麗娟,吳建華:“西部開發中的人文視角”,《社科縱橫》,2009年第1期。
⑤馬雪松:“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