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國際金融危機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發展(2)

 二、后危機時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和任何社會經濟制度一樣,資本主義也是一個變動不居、不斷發展演變的制度型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每一次激化和由此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在嚴重打擊和動搖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必然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嬗變與發展。如同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和隨后出現的“凱恩斯革命”和“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新發展一樣,2008年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和隨后出現的凱恩斯主義復歸和“奧巴馬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二戰后形成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調整和發展。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的復歸

眾所周知,作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調整和發展新階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萌芽產生。“帝國主義戰爭大大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列寧選集》第3卷第109頁)但是,只是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后伴隨凱恩斯主義的橫空出世和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的普遍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才獲得廣泛發展。這是因為,如同古典經濟學或新古典經濟學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一樣,凱恩斯主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

但是,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基礎的凱恩斯主義,其真正貢獻并不完全在于它醫治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其實,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1936年出版的時候,大蕭條最糟糕的階段已經渡過,凱恩斯主義對當時經濟復蘇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基礎的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凱恩斯主義在承認市場經濟系統不完善性的同時沒有拋棄市場和市場機制,而是主張向市場系統輸入政府干預這一關鍵參數,對市場系統進行擾動,使市場運行趨于充分就業均衡。正是以這一理論創新為基礎和出發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大蕭條演變、蔓延期間以及二戰后調節干預經濟的實踐中,在吸取前蘇聯計劃經濟經驗的基礎上,對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大范圍的調整與變革,實現了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為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緩和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得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最終發展為混合經濟。如果沒有市場或者沒有政府,現代經濟運行就會孤掌難鳴。2008年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爆發和新自由主義的徹底破產從反面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以2008年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爆發和新自由主義破產為標志,發達國家的政治重新邁入另一個大的循環周期:凱恩斯主義和大政府時代。凱恩斯主義重拾官方經濟學地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的復歸,必然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在新世紀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