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實施現狀
針對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實質性進展、工作遇到哪些阻力、群眾的滿意度如何、還有哪些意見建議以及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項目實施中的作用等問題,中共龍崗區委宣傳部和龍崗區民政局組織聯合課題組開展了專項調查。
課題組于2015年11月在龍崗區下轄8個街道進行隨機抽樣,根據各街道常住人口數量發放數量不等的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2220份,其中普通居民1308份,工作人員912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141份,有效回收率為96.4%,其中普通居民1269份,工作人員872份;先后召開了四場座談會,45人次參與其中。
項目宣傳初具成效,適時豐富宣傳手段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實地調研情況,受訪者對“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知曉率為62.0%。從宣傳手段來看,“街邊宣傳欄”仍然是政府部門進行項目宣傳的最主要手段(68.7%),其次為“網絡平臺”(59.9%)。然而,從居民的反饋來看,“網絡平臺”(55.0%)和“電視”(46.8%)是居民希望獲取信息的兩個最主要渠道(見圖1),而希望從“街邊宣傳欄”獲得信息的群體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
在互聯網時代下,居民更希望通過網絡平臺,如QQ、微信、微博、網絡新聞等手段獲取項目信息。例如,有不少居民是通過社區QQ群獲得“大盆菜”項目活動信息的。
項目實施滿意度較高,社區環境和居民精神生活得到提升
項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層社區民生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設立初衷得到了74.3%的受訪居民和86.9%的受訪工作人員的認同,認為“項目關注的都是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
78.0%的受訪居民表示“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社區的生活環境”。工程類項目中,“社區文化廣場改造”和“社區環境綠化美化”兩項的滿意度最高,分別為3.70分(滿分5.0,下同)和3.68分。貨物類項目中,“社區添加利民便民設施”的滿意度最高,為3.72分。
79.1%的受訪居民表示“項目的實施極大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訪居民對服務類項目的滿意度高于工程類與貨物類,其中,“社區組織青少年或老年人開展活動”的滿意度最高,平均分達到3.99分。
龍崗區的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很多務工人員的子女與老人隨其來到龍崗區生活,白天在社區活動的居民多為青少年和老年人。社區通過開展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文化活動有助于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項目考評考核制度得到認同,監督主體有待加強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四公開”原則,即項目征集公開、確定公開、實施公開、效果公開,并接受“兩代表一委員”和居民群眾的監督。調查結果顯示,70.8%的受訪工作人員表示“現有的項目考評考核制度非常完善”,82.0%的受訪工作人員表示“街道對督查督辦到位、有力”。
區民政局還及時完善相應的考核考評辦法,各街道結合實際,制定了符合自身實際的考核考評措施。78.8%的受訪工作人員表示“現有的考核考評辦法符合所在街道的自身實際”。
然而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僅有36.2%的受訪工作人員參與到了項目監督工作,而參與到監督工作中的社區居民比例更低(15.7%)。在《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中雖然對落實考評機制、群眾參與測評進行了初步規定,但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大部分街道在項目測評方面還較為滯后。因此,應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到監督工作中,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和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主義,從而更好地發揮群眾在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
項目需求旺盛,資金配置額度基本合理
項目自2015年2月啟動以來,前后四批共3211個項目在半年內陸續落地。一方面,項目得到了社區居民的熱烈響應,改善了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項目的實施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激發了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進一步開展活動的熱情。
調查結果顯示,58.3%的受訪居民表示“現有的項目還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同時,街道及社區的項目工作人員對項目不能滿足需求的感受更加突出,有66.1%的受訪工作人員持此態度。
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49.2%的受訪居民表示本社區最需要工程類項目,39.8%的受訪居民表示本社區最需要服務類項目,11.0%的受訪居民表示本社區最需要貨物類項目(見圖2)。
項目對不同類型項目資金的額度進行了規定:工程類項目單項資金一般不超過50萬元,服務類項目單項資金一般不超過20萬元,貨物類項目單項資金一般不超過3萬元。調查結果顯示,服務類項目資金額度的滿足程度相對最高,66.2%的受訪工作人員認為“20萬元的額度可以滿足服務類項目的需要”;其次為工程類項目資金額度,56.9%的受訪工作人員認為“50萬元的額度可以滿足工程類項目的需要”;而貨物類項目資金的額度滿足度最低,僅有46.2%的受訪工作人員認為“3萬元的額度可以滿足貨物類項目的需要”(見圖3)。在未來的項目實施中,三種類型的項目額度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上浮需要,其中應該重點關注貨物類項目的資金額度。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將“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作為龍崗區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民生項目是必要且必須的。前四批項目的實施激發了廣大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環境和文化生活的積極關注,但同時要注意到,社區中還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間,這些巨大的需求空間是該項目繼續深化開展的重要方向。
進一步完善“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幾點思考
擴大點菜范圍,做實黨的核心作用
在現行的項目設計中,項目征集由社區居委會牽頭,具體由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負責具體操作。而在項目實際開展過程中,一方面,很多居民忙于生計,對“點菜”的熱情不足;另一方面,不少居民在本社區居住時間較短,對本社區的情況了解不夠充分。同時,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還不是很突出,社區綜合黨委書記在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中投票權重偏低。
因此,應進一步擴大“點菜”范圍,在程序上重視社區黨組織對社區資源的調配作用,做實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社區工作人員對擴大“點菜”范圍的呼聲非常強烈,希望區政府能從頂層設計出發,將“點菜”范圍從居民擴大到居委會、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的層面,并增加社區黨組織的投票權重。一方面,很多社區基層組織的工作人員就是本社區的居民,具有“點菜”的權力;另一方面,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在本社區工作時間較長,對本社區的情況較為熟悉,能提出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
強化居民代表性,完善基層治理結構
目前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的成員主要由社區綜合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物業公司經理、小區業主代表、股份公司董事長出任,這些職務大多是任命的,沒有經過居民選舉。同時,社區中基層組織眾多,既有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居委會,也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以及村股份公司,還有小區的業主委員會,這些基層組織如不能做到權責明晰,在解決問題時就可能存在相互推諉、“九龍治水”的問題。
為此,首先要完善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的選舉規則,在現有成員的基礎上,設置由居民公推直選的居民代表,真正做實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的代表性。其次,在將權力下放至社區的同時,還需理順社區機構的關系,將不同機構內成員代表的身份進行整合,精簡基層治理結構,做到職權專一,避免產生基層治理機構的職能重復或出現職能真空地帶。
優化上菜流程,建立快速落實機制
目前完成一個項目的流程需要2-3個月,社區居民普遍反映時間過長,項目落實速度依然有提升空間。
第一,建議優化流程。設置類似電腦一鍵檢測的程序化模塊,參考積分落戶的模式,結合項目的必要性對不同內容設定不同分值,讓社區能很快了解自己的項目分值和排名。
第二,在街道層面建立專項辦公室,負責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如橫崗街道在設立了專門負責項目日常工作的專項辦公室后,有效推動了項目的順利落實。
第三,嚴格遵守項目流程的時間要求。項目設立要求流程從簡:項目由街道上報到區民政局后,民政局在5個工作日內必須完成審核并上報至龍崗區“大盆菜”專責小組會議審定,區財政局15個工作日完成經費下撥。
第四,將更大的資金使用權下放到基層,以此推動項目的快速開展。如現階段服務類項目5萬元額度的標準設置較低,還不能讓社區更好地啟動項目。因此,在資金的使用上如果能給社區更多的權限,將街道委托社區居委會負責組織實施的服務類項目額度提升到10萬元,將有利于項目的快速落地。
完善監督機制,保障資金有效使用
項目資金由龍崗區財政年度預算統一作出安排,每個社區安排200萬元資金。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到基層,需加強監督,落實責任,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首先,區民政局要加強指導,區督查室要加強督查,街道辦要加強監督、完善問責機制,以此確保項目的落實“既快又穩”。其次,需要每個項目堅持公開、規范運作,確保“居民做主”和“遵規守紀”并行不悖。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明細進行定期公示,接受群眾監督。最后,要堅持以群眾為基礎,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設置監督電話和多種舉報方式,接受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兩代表一委員”、社區黨員、居民代表和業委會成員的監督。
強化項目認識,建立項目負面清單
項目在實際的征集、確定中仍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項目關注重點本應是密切關系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類項目,而從立項的項目來看,有些不能惠及絕大多數社區居民的民生服務項目通過了立項;有些本應屬于其他部門管轄的非民生服務項目,也在民政局牽頭的“大盆菜”項目中立了項。
國際上關于民生類服務有一個既定的范圍,通常是教育服務、醫療服務、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和文體設施建設等幾個方面。因此,應建立項目“負面清單”,明確“大盆菜”的服務范圍,規定哪些項目不能立項。除上了“負面清單”的項目外,其它項目都可以立項。同時,綜合已經通過的四批項目,建立項目庫,為社區居民配置“菜單”,從而優化項目征集環節。
細化操作流程,建立標準化操作方案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三期,正在進行第四期的項目實施。項目的實施效果顯著,未來可作為龍崗區的政府民生工程長期固定下來,這就需要考慮建立標準化操作方案。標準化操作方案的建立有利于將項目制度化,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治理經驗。
項目分為工程類、服務類、貨物類三種類型,但每種項目解決的問題和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實際操作的流程和方法各異。因此,建立項目操作流程,提供項目管理指導和統一標準,便于更好地征集符合“大盆菜”要求的項目,便于更好地決策,降低項目通過風險,提高組織的運營效率和項目的實施進度,為“大盆菜”未來在深圳市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提供有力保障。
開展專項培訓,提升工作業務水平
項目涉及民政、財政、住房建設、審計等多個部門,而實施主體又是以街道甚至是社區為主。因此,不少基層工作人員認為在工作中碰到了很多工作盲點,如貨物類項目如何購買、工程類項目如何招標等實際問題。因此,建議區政府定期跟進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安排相關的培訓計劃,組織區各相關部門派出專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組織開展專項培訓,提升基層工作人員在推動和落實項目中所承擔的工作的業務水平。
拓展參與主體,吸引社會資源加入
從目前的社區參與情況來看,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本的參與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大盆菜”項目未來的實施中,84.4%的受訪工作人員表示“應該吸引更多社會組織、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項目推動和落實”。
第一,引進社會資本的途徑可以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形式,向社會各界介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管理辦法,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民生設施建設領域。
第二,以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駐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對“大盆菜”項目資金進行贊助,增強他們的社區意識和社區責任感。
第三,根據社區的職責,以切塊下撥的方式,將駐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募捐的資金以及體育彩票、福利彩票的募集資金直接撥付至社區,提高基層治理資金的使用效率。
第四,有條件的街道、社區可以設立社區基金會,或在現有的基金會下設立基層治理專項基金,積累社區資本,構建基層治理新平臺。如通過設立非公募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吸納社會資金,作為政府財政投入的補充。
第五,完善社區公共資金支出管理的監督機制,督促社區居委會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匯報、公示,提高社區公共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課題組成員:郭子平、王延奎、吳城鑫、陶紅春、李一堅、湯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