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發展概況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重新塑造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競爭力,許多發達國家都實施了一系列國家戰略,例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日本的“再興戰略”、韓國的“新增長動力戰略”、法國的“新工業法國”等。盡管這些戰略或計劃各有側重點,但都包括:對新興產業的補貼和扶持;對前沿技術(未來技術)研發的扶持;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對競爭環境的優化;對新產品市場的培育;對人才培育的改革,等等。此外,通過發展智能制造適應新的要素和市場環境也是這些戰略或計劃的重要內容。
美國:以智能制造彌補勞動力成本劣勢。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為重振本國制造業,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對未來的制造業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體現了美國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領導權,通過發展智能制造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戰略意圖。
智能制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美國勞動力成本高的比較劣勢,從而促進高端制造業的回歸。2009年以來,美國先后發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制造業促進法案》和《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明確要降低制造業成本,促進就業,實現美國能源獨立,并把美國打造為企業總部基地。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以智能制造改造傳統制造業,并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先進汽車、航空和太空技術、生物和納米技術、新一代機器人、先進材料等新興領域。美國發展制造業的最大約束是高勞動力成本,通過發展智能制造,能夠大幅減少制造業的用工需求,使制造業勞動力成本支出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內,從而使得美國的科技優勢能夠在本國轉化為產業優勢。
下一代機器人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美國在《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中明確提出要發展先進機器人技術,在《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中也提出要推出一項耗資7000萬美元的下一代機器人研究計劃。2011年6月奧巴馬總統宣布啟動國家機器人技術計劃,并于2013年制定了《從互聯網到機器人——美國機器人路線圖》,從戰略意義、研究路線圖、重點發展領域等方面分析了美國制造機器人、醫療保健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空間機器人、國防機器人的發展路線圖,推動機器人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強美國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可見,下一代機器人是美國在智能制造產業布局的重點領域,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和升級對緩解美國高勞動力成本的發展約束也起到積極作用。
德國:工業4.0構建智能生產系統。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德國經濟在2010年率先歐洲其他發達國家回升,其制造業出口貢獻了國家經濟增長的2/3,是德國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德國始終重視制造業發展,并且專注于工業科技產品的創新和對復雜工業過程的管理。2010年,德國發布《高技術戰略2020》,著眼于未來科技和全球競爭,并將工業4.0戰略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正式發布了《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并得到了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響應和推動,從而上升為國家級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