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戰略空間:各地區都將可能在中國及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點、線、帶、區、網”格局上獲得更大的戰略空間
各地區的發展,包括地區資源要素空間、產業技術空間和地區文化空間的演化變遷,都是在長期的地緣關系和政治經濟關系的演化過程中發生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受到中國所處的地緣政治格局及其變遷過程的影響。中國曾經長期居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但近代以來,西方“海權國家”率先進入工業化,大西洋瀕海國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區,其他國家則成為“外圍”或“邊緣”地區。在這樣的海權時代,中國的地區經濟逐漸形成了“東、中、西”的梯度發展格局。
當前,世界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之交通工程技術(例如高速鐵路、公路、航空等)和電子通信技術(例如互聯網、移動通信、衛星等)的長足發展,這一變化來得更加迅速。最近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正是適應和引領這一國際大勢的積極作為。中國東臨太平洋、西面歐亞大陸中心、南連印度洋、北接俄蒙廣闊腹地,可享大陸經濟和海洋經濟之雙向優勢。一些地緣政治學家指出:“具有重大地緣政治重要性的是這一事實,即中國既是海洋導向又是大陸導向。”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將促使形成世界第三大地緣戰略轄區:“混合型大陸兼海洋的東亞轄區”。因此,中國東、中、西部各地區發展的戰略空間都將發生極大變化。過去的交通閉塞地區,可能成為“交通要道”;過去的邊遠地區,可能成為“國際門戶”;過去的內陸地區,可能成為“開放前沿”;過去的東部沿海地區,將成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大陸后方”。總之,各地區都將可能在中國及周邊經濟國家發展新的“點、線、帶、區、網”地緣格局上獲得更大的戰略空間。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形成相應的區域發展戰略思維。
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以“新常態”所表征的工業化深化的新階段,社會價值取向從亢奮的物質主義向權衡的物質主義轉變時,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思維和政策目標必須進行適應性調整。以往那種在較狹窄的資源因素空間和扁平技術層面上進行的“平推式工業化”,已經面臨戰略空間狹窄的約束,并集中表現為資源邊際效率下降、加工產能過剩、盈利空間收縮、區域吸引力不足、環境承載瓶頸、經濟增長率下行的壓力。因此,各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向資源要素、產業技術、地區文化和地緣格局的深度層面進行戰略空間拓展,克服過去那種“短、平、快”思維(即短期目標導向、平面推進擴張、追求快速見效),代之以體現長遠眼界、長效目標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思維,以科學理性、公共思維和持久耐心,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