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四個原則 打造首善之區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政府部主任 劉壯
《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四個基本原則”發展慈善事業新格局,力爭至2020年慈善事業對社會救助體系形成有力補充,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政府推動、社會實施、公眾參與及專業運作中,充分發揮慈善事業扶貧濟困、改善民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效應,河南省林州市緊緊抓住四個原則,向著打造首善之區的目標,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林州市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是紅旗渠的故鄉和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經濟實力在河南省118個縣(市)中位居前列。但縣域內地形多丘陵,城鄉之間貧富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狀況長期存在。全市共有城鄉低保人口42438戶60787人。另外還有殘疾人口超過六萬人,因重大疾病或傷殘喪失勞動能力者近三千人。困難群眾多、分布散、需求復雜,僅靠公共財政無法解決所有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為此,2010年,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市慈善總會,截止目前已先后發放救助善款1.25億元,受助人數達到29.6萬人次,慈善救助規模和效果位于河南省前列。在近五年的持續探索中,“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堅持自愿、鼓勵奉獻”這樣一套環環相扣、層層驅動、多方協同的機制化慈善模式已初見成效,“看得見、摸得著、能借鑒、可復制”的“林州慈善模式”讓林州市榮獲了“中國公益慈善六星級城市”等榮譽。慈善,已成為林州市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突出扶貧濟困:“安老、撫孤、濟困、助醫、助教”以點帶面
引導慈善力量參與民生保障,應從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最直接、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優先發展扶貧濟困領域,與政府的社會救助形成合力。在過去的五年中,林州市以“安老、撫孤、濟困、助醫、助教”作為慈善工作的五個重點,“以點帶面”聚集力量,著力解決困難群眾最緊迫的需求。
以扶貧濟困為依托,逐步完善慈善社會服務。扶貧濟困是慈善事業的重要領域,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的需求是慈善力量參與保障民生的重要特點。而準確定位與發現群眾需求是做好慈善工作的起點。林州借助慈善力量的關鍵在于調動公眾參與,而公眾的參與在于其對內容和方式的認同。在縣級市慈善事業發展初期,聚焦扶貧濟困領域,易于凝聚公眾力量,解決實際問題,奠定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同時,相對于慈善事業的其他領域,扶貧濟困在政府系統內部的社會救助體系也較為成熟,信息、實施、保障等配套措施均相對完善,易于與政府相關工作進行對接,有利于形成合力。在此基礎上,林州市以“人人可慈善”的理念為核心,動員社會各種力量,廣泛拓展慈善社會服務活動方式,義拍、義賣、義診、義演等已深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節會”慈善激活公眾參與,將慈善打造成補充民生的有效載體。慈善貼近公眾需求、切近民生,因為匯聚民間力量,也最能把握社會熱點,把握工作重點。林州市在匯聚社會共識的基礎上,以市慈善總會為樞紐,堅持高起點運作、高規格推動、高效率募捐、高頻率活動、高格調宣傳,將慈善“正氣”沁入社會的主流風氣,嵌入群眾的生活,專業義工隊伍1.5萬人,占城鎮人口的8.25%,并依托“節日”集中開展慈善救助。在日常以需求為導向的臨時救助基礎上,林州市以“節會”為平臺,救助特定困難群體。例如,四月“助殘日”,幫扶貧困殘疾群體;“五一”勞動節,救助困難勞模等。在擴大慈善救助效果和影響力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慈善融入“節會”、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堅持改革創新:以慈善信息網銜接政府工作網,創新“網格化”機制
創新“網絡化”運行結構,理順慈善工作機制。林州市結合自身特點,大力推進基層建設,將建立和完善橫縱雙向的三級“網格化”結構作為工作重點,以慈善總會為核心建立工作網絡,創新機制激活慈善與政府行政的銜接通道。橫向上,慈善總會在全市20個鄉鎮、街道,以及教育、衛生、供銷系統和農村信用聯社、住建局、監管局等市直機關單位建立了慈善分會;縱向上,在571個行政村、居委會,582所學校建立了慈善工作站。與此同時,推動建立、健全各級慈善機構各項管理制度,確保有章可循、有序工作。在此基礎上,各級各類慈善機構結合自身工作情況,開展慈善活動,保持慈善機構活力,如各級學校慈善工作站將慈善與學生德育教育相結合,開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等活動,學校參與率100%,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依托“網絡化”的慈善信息,銜接政府工作網。信息互通、工作銜接的基礎是有通暢的信息傳遞機制?;诖壬茩C構工作網絡,橫向上各機構互通信息、協調資源、支持慈善事業,縱向上垂直分布在基層的慈善工作站發現困難群眾需求、組織慈善活動、宣傳慈善文化,最終各個網絡節點上的信息被匯集到市慈善總會,并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負責綜合協調資源,與政府相關部門開展合作,同時由相關部門提供和核實相應的救助對象信息。在政府救助規則的盲區,特別是對救助“邊緣”群體和事實困難群體,實現了慈善與政府社會救助互為補充、互相銜接的局面,為城市民生發展拉起了一張牢固的安全網。
確保公開透明:“透明慈善”的“軟實力”
打造慈善的“透明口袋”尤為重要。公信力是慈善事業發展之本,這就始終要求慈善組織將保證公開透明放在發展之首,完善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體系。林州市慈善總會根據相關規定及要求切實履行信息公開責任,建立“兩臺一報一刊一網”立體化信息透明網絡,實行24小時限時公開制度,接收捐款后24小時內通過官方網站公開捐贈款物、救助受益對象、救助款物使用等詳細信息,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充分尊重捐贈人意愿,在慈善事業發展初期,堅持“誰捐贈、誰發放”,邀請慈善人士到捐助現場監督發放,讓捐贈人清楚善款的用途,更好地凝聚社會各界的慈善力量。同時,聘請社會各界人士擔任監督員推動形成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財務審計、輿論監督、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慈善監督機制。“透明慈善”的打造不僅增強了慈善事業的公信力與生命力,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自政府推動發展慈善事業以來,林州的刑事案件發案率呈兩位數下降,上訪率呈幾何式降低,社會不安定因素大大減少。
慈善工作做得好,對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對外招商不僅完全依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也是城市形象和民生基礎的競爭。“透明慈善”不僅推動了慈善事業自身公信力的提升,更成為了林州對外招商引資的“軟實力”。
強化規范管理:慈善事業健康發展需做好制度安排
林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提出“抓慈善就是抓和諧、抓穩定、抓綜合治理、抓信訪、抓精神文明建設、抓經濟建設和抓發展”的理念,將慈善工作作為林州“精神立市”、“和諧立市”的重要內容。組織研究制定林州市慈善事業發展的專項規劃,集中梳理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為慈善事業更好地服務城市做好制度安排。
慈善家需要鮮花和掌聲,為此,林州市不僅聯合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慈善行為和典型人物,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向捐贈數額較大的慈善家授予“金、銀、銅牌”、“慈善家”牌匾,向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組織者授予“大德之人”稱號,如此等等。并通過慈善文藝頒獎晚會等平臺,集中表彰為本地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同時將本地慈善軼事以藝術表演等形式搬上舞臺,在全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慈善氛圍,為城市增添“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