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2013年,江蘇省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9161.75億元,在大陸地區的31個省市中位列第二。然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總體經濟水平的不斷攀升,近年來,江蘇省內的南北差距問題逐漸凸顯。例如,2013年,地處江蘇省南部的昆山市,與地處江蘇省北部的金湖市,生產總值的相對差距高達17.5:1。省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成為江蘇省實現“兩個率先”與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因素。同時,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蘇省不同區域間在經濟社會治理方面的差距。
有鑒于此,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中國縣市治理能力評價體系為依托,對江蘇45個縣市2012年的治理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希望通過這種系統性的分析和研究,為江蘇省各縣市治理能力在今后的有效提升、縣市間治理能力差距問題的有效緩解,提供政策上的參考,并以此來促進省內區域間經濟社會的協調、同步發展。本次測評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和整理等相關工作,均由民智市場調查有限責任公司實施。
……
按照區域劃分,在蘇中地區,共有揚州、泰州、南通3個省轄市(簡稱蘇中三市),下轄12個縣市均參與本次測評,這12個縣市分別為:高郵市、儀征市、靖江市、興化市、如皋市、海門市、啟東市、泰興市、寶應縣、海安縣、如東縣、姜堰市。測評結果顯示,蘇中地區的12個縣市,治理能力得分總體上與蘇北、蘇南地區的縣市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平均得分相對較高。進一步比較分析發現,蘇中地區縣市財政能力的平均得分,在三個地區的縣市財政能力的平均得分中排在第2位,基本保障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基層自治能力的平均得分,在三個地區的縣市基本保障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基層自治能力的平均得分中均排名首位(見圖2)。而比較來看,為進一步提升該地區各縣市的治理能力,今后應重點從提高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水平和完善財政預算平衡制度兩方面入手。
我們這里將蘇南地區界定為江蘇省的南部地區,而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僅包括常州、無錫、蘇州的蘇南地區。具體而言,這里所界定的蘇南地區,共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五個地市,下轄13個縣市中有10個縣市參與了本次測評,這10個縣市分別是江陰市、太倉市、常熟市、揚中市、宜興市、高淳縣、丹陽市、溧陽市、金壇市、句容市。測評結果顯示,蘇南地區參與本次測評的10個縣市,治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與蘇中地區的縣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但是與蘇北地區縣市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此外,進一步的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蘇南地區這10個縣市的財政能力平均得分,在三個地區的縣市財政能力的平均得分中排名第1,基本保障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的平均得分,在三個地區的縣市基本保障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的平均得分中均排名第2,基層自治能力的平均得分,在三個地區的縣市基層自治能力的平均得分中排在最后一位(見圖2,P16)。為此,對于參與本次測評的蘇南地區10個縣市,應將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穩定地區物價水平,以及加快提高基層自治能力作為今后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重點。
需特別說明,因部分指標數據以其他數據近似替代帶來的誤差,以及數據可得性對完善的指標數據的選取帶來的限制,會使我們的測評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通過開展更為深入的實地調研,獲取測評所需的詳實數據資料,將有助于對指標數據進行完善,對測評結果進行修正。與此同時,因篇幅所限,文中未列出本次測評的45個縣市基本保障能力、宏觀調控能力、財政能力、基層自治能力的全部測評得分和完整排名。這方面的詳細結果,可通過關注“民智市場調查”官方微信獲取。
(執筆:嚴 俊、于 飛 制圖:于 飛)
(全文請參見《國家治理》周刊2014年10月第壹周,總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