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宏觀大勢 > 正文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

【摘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將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將此作為今后的重點工作予以安排部署。當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還存在諸多阻滯因素,包括思想、經濟和制度等方面的根源。鑒于此,文章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 問題 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了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將生態文明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前提和重要內容以及實現中國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表明全黨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將“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重要改革內容安排部署,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

目前,切實推進生態文明進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已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然而,由于受到各種根源性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生態現狀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亟待解決。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相依共存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第四個文明發展階段,同時,在當前我國語境中是和物質、精神、政治與社會并列的文明的一個方面。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就有“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等豐富的理念,這些理念中飽含樸素的生態觀念,強調了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統一。我們的祖先充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智慧,歷來就強調人類不能單純地征服自然,認為人類不是大自然的奴隸,但同時認為人類也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不能被動地受制于大自然,而應做大自然的朋友。

在儒家文化中,始終倡導一種“畏天命”的理念,就是要求人們不能在大自然面前隨心所欲滿足人類自身的臨時性需求,必須尊重大自然的規律、法則。在道家文化中,始終倡導一種“萬物一體”的理念,將人和自然視為“一體”,在這個人和自然的整體中必須和諧相處。當然,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并不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而是人們樸素的思想道德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時的體現,甚至可能帶有某種迷信的成分。但是這些我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念能夠為后人對生態問題的反思提供有益啟示,成為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淵源。

工業文明是農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同農業文明相比較而言,工業文明更具先進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推動作用。工業文明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在極大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由此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了不斷的反思,發現正是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反過來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從本質上來看,生態文明是一種文化價值觀,是一種在處理人和自然關系時體現出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生態文明理念下,人們承認自然界是存在一定規律的,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必須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而不能破壞自然規律。如果人類社會的活動不遵循自然規律而任意為之,就必定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

不僅如此,生態文明還是一種人們的道德觀念,即生態道德。人類的生態道德能夠體現生態環境的本質,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對人類的活動產生制約作用。在當前生態道德理念指導下,人類社會的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必須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為此,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理念,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決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而必須考慮后代生存發展的需要,以此對人類的活動進行約束。

生態學中的“生態平衡”理論為我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生態學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提出,生態學認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生態平衡”,也就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從而構建起一種動態的關聯,以維持某種平衡狀態。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對自然界的各種資源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就會導致這種生態平衡遭受破壞。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求人類社會在進行一切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保持生態平衡,避免人類遭受大自然的報復。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也是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的動態過程。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勞動工具的改善和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提升都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從更為寬廣的視野審視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切實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生產習慣,從而倡導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理念。

在生態文明語境下,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經濟建設方面,要求人類社會的全部經濟活動均必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倡導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必須注重提升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在政治建設方面,生態文明語境下要求將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國家建設的重點內容予以部署和推進,通過健全完善相關的政策法律體系,對生態環境切實加大保護力度。改變傳統的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方式,倡導綠色GDP,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對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績效考核的范圍并適當提高比重。在文化建設方面,生態文明語境下要求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作為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能夠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開展活動。同時,應切實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生態道德教育,以生態道德觀念約束人類行為。

在我國歷次黨代會的報告中,十八大報告第一次以專章形式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論述和部署,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安排,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前提和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并對今后的工作做出安排。

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關系,生態文明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基礎條件,“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對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有效治理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國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容樂觀。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要求我們生存的自然界中擁有更加清新的空氣、更加清潔的水源、更加宜居的城市,只有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才談得上生態文明和“美麗家園”建設。人類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的好壞構成了人類生存質量高低的重要尺度。為此,聯合國于1972年將每年的6月5日確定為“世界環境日”。2013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共呼吸、共奮斗”,其目的就在于傳遞一種“美麗中國”建設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意識。①當前,我國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為生態環境的保護采取了各種政策措施、法律措施、宣傳教育措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不斷提高,環保工作取得長足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目前又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當中,所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的問題依然多種多樣,在對各種污染進行根治的過程依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嚴重危及人們的生存環境,水污染、大氣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都十分嚴重,對生態平衡造成了極大破壞,成為當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阻滯因素。

能源短缺的問題依然嚴峻。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需要能源作為支撐,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少不了利用各種各樣的能源。能源與資源本身就是有限的,人類消耗的許多資源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或者說礦產等能源資源的再生需要特定的物理條件、化學條件和漫長的時間。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能源被更多地利用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對天然氣、石油、煤炭等資源的巨量消耗,使這些資源的存量急劇減少,與此同時還導致環境受到極大污染。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急劇上升,進入21世紀之后,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迅速減少,能源資源短缺的問題日趨凸顯,我國也不例外。我國疆域廣闊,是一個資源能源大國,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的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國人均資源能源擁有量卻較少,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礦產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0%。我國人均資源能源較少,卻是世界上最浪費資源能源的國家之一。②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很多。

土地利用的問題十分突出。土地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類的生存發展無法脫離土地而實現。土地資源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的保障。然而,人類在對土地資源破壞性利用實現了“暫時”的經濟增長和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導致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人們之前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數據表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52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即使在當前耕地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耕地受到重度和中度污染而不宜耕作,還有一定數量的耕地由于礦產開采導致地表土層破壞、地下水超標準采集而影響了正常的耕種。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耕地保護的形勢同樣非常嚴峻,各種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帶來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嚴重問題。③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中國   生態   文明   建設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