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調查顯示,幾毛錢的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了餐桌,價格要翻好幾倍,但這些增值和農民沒有半毛錢關系。提高種糧的收益和積極性,就要改變這種“小生產、大市場”的現狀,讓農民在收益分成上說話更有分量,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近一個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能指望國際市場來解決,必須守住自給率“紅線”。
糧食在一國是占有基礎性地位的,有人將其比喻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定海神針”,一點都不過。大家都知道石油很重要,但油緊缺了,可以實行汽車“限行”、“限購”,糧食缺了,有哪個政策能限制吃飯呢?客觀地說,在“十連豐”背景下,我國糧食的自給率還是挺高的。有統計表明,我國三大谷物平均自給率約98%。但變動趨勢值得警惕。一方面,剛性需求在增加。現在,我國城鎮化在加快推進,農民變市民必然會帶來農產品需求的增加。道理很簡單,城里人吃水果常榨汁,4個蘋果才能榨一杯,農村人吃蘋果多是削一個吃。肉、蛋、奶也存在類似現象。不僅如此,糧食用途的拓展,包括工業用、醫藥用也在提高消費量。另一方面,供給問題凸顯。資源約束、耕地被擠占、糧農減少等問題,都使得擴供給的難度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