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上海自貿區體制機制改革之中,有三個因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一,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改革。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改革狀況必然制約著自貿區體制機制在制度層面上的形成。第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改革。自貿區的許多制度不可能完全游離于國內體制機制,國內的體制機制狀況將制約著上海自貿區的各項制度。第三,國際規則的變化。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對現有的國際經濟關系并不滿意,由此,提出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 P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 T IP)和“服務貿易協定”(T ISA )等新規則。這些貿易協定還在形成過程中,一些具體條款尚未成型,由此,將影響到上海自貿區的體制機制改革在制度上準確定位。在這些因素的制約下,上海自貿區體制機制的選擇和定位就不再簡單是28 .78平方公里之內的事,它將不同于國際上任何一個自貿區,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鏈接自貿區的金融發展
從各國和地區的自貿區來看,為了便于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可以說,在自貿區內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
國務院批準的總體方案中指出了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方面展開制度創新的幾個相互關聯的關鍵性要點:第一,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對中國而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資本項目中的大多數項目已經開放,尚未開放的項目主要集中在“金融項目”方面,具體內容包括金融產品的發行和交易。第二,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這實際上意味著在金融機構設置、金融產品發行和交易、金融市場運作等方面不再實行中國境內長期存在的審批制,由此,在客觀上要求已習慣于以審批制為基礎的金融監管理念的全面轉變。第三,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第四,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這實際上意味著,逐步探索自貿區內的境外企業介入到中國境內的商品期貨交易。由此,自貿區內外的鏈接就成為一個需要認真研究探討之事。第五,建立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上海自貿區并非一個完全封閉的試驗區。對中國而言,建立這一自貿區的真實含義,不在于增加多少的貿易量和引進多少外資,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全面推進“以開放促改革”的進程,強化中國經濟運行中的體制機制創新。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自貿區內所形成的體制機制創新應在上海經濟金融運行中逐步展開,由此,聯動機制的設立必不可少。
上海自貿區的運作和發展面臨著一對矛盾:一方面自貿區的地理范圍已經界定,幾乎不可能將它延伸到整個上海(更不可能將自貿區擴大到中國全境),由此,自貿區內實行的各項自由化制度帶有明顯的“境內關外”特征;另一方面,自貿區內實行的這些自由化制度又必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和服務于全國的效應。要破解這一矛盾,既需要在制度創新中細化相關條款和流程,又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以達到地理空間不突破但各種交易卻能夠有效拓展到上海范圍的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