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讓法治深入人心
總之,中國要真正充分發揮依法治國的全部優勢,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多次強調建設法治中國的原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力量,以此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聯動的改革勢態以及最大公約數的改革共識,也即是:由中央權威確定法治改革的方向、方針、戰略、愿景、整體方案的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由立法機關來推動法律法規的更新和完善,促進司法獨立和嚴格執法;同時,以社會公眾的意志為導向,以公眾訴求和市場需要為基礎,推動自下而上的法治改革,讓法治理念落到基層,深入人心。
注釋
1 例如,土地流轉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就已給出,到現在還沒有制定法律條款來具體執行;教育經費投入要達到GDP的4%,講了近20年,直到上屆政府才基本上真正落實。
2 法治的對應英文翻譯是rule of law,而不是rule by law。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時,官方翻譯還是用的后者。直到十七大報告開始,才正式轉為前者。
3 關于法治與市場的關系的討論,詳見吳敬璉:《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錢穎一:“市場與法治”,《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3期。
4 對于1945年黃炎培的興亡周期律之問,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民主能保證長治久安的這一論斷給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5 對法制與法治的詳細討論,參閱Olson, M.,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Olson, 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Olson, M., The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6 對法治與市場的緊密關系的詳細討論,見錢穎一:“市場與法治”,《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3期。此外,法學界與經濟學界這些年來曾有過多次對話,如:2002年11月27日吳敬璉與江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行的關于市場經濟與法治的對話,2010年7月24日田國強與季衛東在“文匯講堂”的對話。
7 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1986年9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8 法治、民主和分權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詳細討論,見王一江:“國家與經濟”,《比較》,第18輯,2005年。
9 這部憲法并恢復了被1975 年憲法和1978 年憲法所取消的司法獨立和法律平等原則。對于這些民主法治基本原則和價值的追認,也是現行憲法的生命力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其實,中國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是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由憲政編查館參照1889年的《日本帝國憲法》制定,內容上有“君上大權”和“臣民權利義務”兩部分組成。但是,由于錯過了改革的時機,并且其只是使君權憲法化而沒有給人民帶來民主權利,所以終究阻擋不了滿清政權的滅亡大勢。
10 如1988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1993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1999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4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1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52、153頁。
13 參見余和平:“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思考”,《民主法制建設》,2003年第12期。
14 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民眾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獎十金。百姓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于是,商鞅將獎勵標準提高到了五十金。有人應召把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
15 當時秦太子犯法,商鞅執法不避貴勢,對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施以刑罰,在秦國引起巨大震動,由此上下都能奉公守法。
16 這與我們所提倡的“待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三個制度安排也有一定對應,但也有差異。
Rule of Law: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Tian Guoqiang
Abstract: Leg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of overall, important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serves as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national system of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abilities. Launching legal reform firs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arrying out reforms in other fields in a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fashion and finally realizing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form.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been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on reforms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 contrast, legal reform and specific law-making lags far behind, and the rule of law practically lags far more behind. Without a good legal environment, the market economy can not operate well in the long ru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quires improv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it is urgent to unite reform forces with the rule of law, so as to create a trend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support for reform and reach reform consensus that is as broad as possible.
Keywords: the rule of law, market economy, reform,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ability
【作者簡介】
田國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及其國家特聘專家。研究方向:經濟理論、數理經濟、機制設計、轉型經濟。主要著作:《激勵、信息與經濟機制》、《最優選擇與一般均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