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王紹光:中國仍然是低福利國家嗎?(4)

——比較視角下的中國社會保護“新躍進”*

對于部分城鄉低保對象,政府還出錢資助他們參加城鎮醫保或新農合,并為他們中的因病致困戶提供大病救助。如圖11所示,2004年建立醫療救助機制之初,全年受益于四類醫療救助的人不過600余萬,政府在這方面的開支不過區區4.43億元。而到2011年高峰期,當年受益于四類醫療救助的人已達8000多萬,政府醫療救助方面的支出接近19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40多倍。

 

tu11

圖12將城鎮各類醫保與農村新農合的覆蓋人口進行了加總。它向我們顯示,中國如何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構筑起世界上最大的醫保網。2003年,全國人口中,只有不到15%的城鄉居民(不到2億人口)享受某種醫療保障;而到2012年,城鎮與農村兩大醫保網覆蓋的人群已超過全國的總人口(某些進城務工人員既參與了所在城市的農民工醫保,也參加了家鄉的新農合),接近實現了全覆蓋。

tu12

在快速擴大覆蓋率的同時,中國新醫改也致力于降低衛生總費用中的個人支出部分。從圖13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發生在醫療衛生領域的顯著變化。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出的比重一度達60%。這也就是說,當時醫療費用的負擔主要壓在居民個人肩上。無怪乎,當時人們普遍感到“看病貴”。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20世紀最后十幾年間,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為民眾提供醫療保障的責任。過去十幾年,醫療衛生領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反向運動:政府財政與醫療保險支付的份額越來越大,個人支出的份額越來越小。到2011年,個人支出的份額已降至34.77%(見圖13)。中國政府正努力進一步降低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2013年將降至33%以下,40 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末將降至30%以下。41 需要指出的是,就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而言,中國現在不僅已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0.8%),也已低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0.5%),只是仍高于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24.8%)和日本的水平(17.7%)。42

各種指標顯示,中國正穩步邁向“人人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對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這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養老保障。改革開放前,國家通過單位向機關事業機構的工作人員、城鎮國有企業職工及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提供養老保障。單位體制的解體以及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促使中國探索新型養老保障模式。

tu13

國務院于1997年頒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現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簡稱“城基保”)最初主要覆蓋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但目標是逐步擴大到城鎮所有企業及其職工,并延伸至城鎮個體勞動者。其后10來年,擴大“城基保”的覆蓋面一直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重點之一。如圖14所示,1997年以后,“城基保”覆蓋人口穩步增加,到2007年超過2億人,2012年超過3億人。如果按城鎮就業人口為基數計算參保率,其參保率于2009年超過70%,2012年超過80%。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城基保”覆蓋人口中有一部分是農民工,其數量從2006年的1417萬增至2011年的4140萬,現應約為5000萬,相當于農民工總數的1/6。

擴大養老保障覆蓋面的更大挑戰是,如何將城鎮就業人員以外的人群(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納入其中。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一些地區便以不同的方式探索過如何在農村推行社會養老保險。由于只有部分地區可以提供有限的公共財政補貼,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在5400萬人上下徘徊了許多年。

這種狀況一直到2009年才出現轉機。為了填補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險長期以來的制度空白,這一年,中央政府決定從當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試點。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新農保制度最大的特點是明確國家對農民負有“老有所養”的責任,其體現是政府資金的投入。當時確定的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新農保試點啟動以后,社會各界反映良好,試點進度不斷加快。到2011年,新農保試點覆蓋人口已達到3.26億農村居民。

tu14

在這個背景下,中央政府于2011年決定從當年起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試點,采取與“新農保”同樣的財政補助政策。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符合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當時確定的目標是在2012年基本實現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從2009年到2011年,各級財政共為兩項養老保險撥付補助資金超過1700億元,手筆不可謂不大。43 更重要的是,2012年上半年,中央政府決定在全國全面開展“新農保”與“城居保”工作,即當年基本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比原來預期的2020年大大提前。至此,可以說,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已在中國基本建立,人人享有養老保險正在成為現實。這是繼城鄉低保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全覆蓋后,又一項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當然,體系成形了并不意味著所有應該參保的人都已經被納入其中。從圖14我們可以看到,“新農保”、“城居保”再加上原有的“城基保”覆蓋人口在2010年后猛增,到2012年已達7.88億。考慮到中國16歲以上的成年人口約為10億左右,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參保率應已接近八成。44 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無疑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自2009年始,澳大利亞金融研究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Financial Studies)已連續四年發布“墨爾本美世全球養老金指數”(Melbourne Mercer Global Pension),用40多個指標對各國的養老體系進行評估、排名。其最新的2012指數包括18個國家,但涵蓋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它將中國排在第15位,被有些媒體炒作為“全球主要國家養老金等級排名中國倒數第4”。實際上,中國的總得分與排名均高于韓國(16位)和日本(17位),盡管后兩者的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高。45

tu15

住房保障。剛剛改革開放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住房條件都不好。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只有6.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8.1平方米。那時,解決住房保障的重點是為絕大多數城鄉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創造條件。過去30多年來,中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城鄉居民的總體居住條件也獲得了極大的改善。截止2010年底,城鎮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達89.3%,46 人均住宅建筑面積躍升至32.7平方米(2011年數據,見圖15)。在農村,住房自有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人均住房面積現已達到36.2平方米。

然而,自1998年推行住房商品化后,快速攀升的房價成為相當大一部分城鎮居民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的“攔路虎”。為此,中國政府采取了多管齊下的方式,探索如何為民眾提供住房保障。

tu16

首先,政府著眼于在正規部門穩定就業的人群,要求所有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事業單位與它們的在職職工共同繳存住房公積金,存入公積金個人賬戶,供職工家庭日后用于解決與自住住房相關的問題。截至2011年底,全國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達到1.33億人,歷年累計繳存住房公積金高達4.06萬億元,公積金幫助8112萬職工家庭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47

其次,為了解決特困城鄉社會群體的住房問題,由政府出資進行各類棚戶區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并協助游牧民定居。48 棚戶區主要存在于礦區、林區、墾區,也包括各地的“城中村”。從2006年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約為1300萬戶,但目前仍有1000多萬城鎮低收入和少量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居住在棚戶區中。49 2013年就任的新一屆國務院決定,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套以上,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成對集中成片棚戶區的改造。50

農村危房改造的補助對象重點是居住在危房中的農村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其他貧困戶。在2008~2012五年間,政府累計資助1033.3萬貧困戶實施了危房改造;而2013年一年,政府已部署再改造農村危房300萬戶左右,遠遠高于“十二五”規劃設定的每年改造農村危房150萬戶以上的目標。51

tu17

之所以要協助游牧民定居,是因為直到2000年,在青海、四川、甘肅、云南四省的藏區,以及西藏、新疆、內蒙古等邊遠牧區仍有約44萬戶、200多萬游牧民沿襲著傳統游牧方式,居無定所,生產生活條件落后,飽受自然災害侵襲。政府于2001年在西藏啟動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試點,2008年后加大了對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底,中央財政已投入48.4億元補助資金,安置19.4萬戶,約85萬人。目標是,到2015年基本解決余下24.6萬戶、約115.7萬未定居游牧民定居問題。為此,中央財政將投入79.83億元,地方財政配套投入42.99億元。52

第三,為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政府出臺政策,建立了包括經濟適用房、兩限房(“限套型”和“限房價”)、廉租房、公租房在內的保障性住房體系。

在1994~2002年間,保障性住房體系以經濟適用房為主、廉租房為輔。這期間經濟適用房發展很快,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約占同期商品住宅竣工總面積的比重較高。但保障性住房政策在2003年出現偏差。當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即“18號文”)把房改的目標改為:“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房;同時,根據當地情況,合理確定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應對象的具體收入線標準和范圍。”結果導致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數量的急劇下降,等于把絕大多數需要改善住房條件的家庭趕向了房價瘋漲的市場。

這種住房商品化的偏差在2005年開始得到糾正,國務院連續出臺多個文件再次強調保障性住房建設,并明確提出,在進一步完善經濟適用住房制度的同時,把廉租住房作為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主要渠道。政府糾偏的力度在以后幾年逐步加強。如國務院于2007年8月發表《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要求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并首次提到逐步改善農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

在2010年,保障性住房的重點再一次調整,公共租賃住房成為實現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53 不管重點如何調整,在“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中國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為全國1140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和360萬戶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54

在2011年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更宏偉的目標,計劃在2011~2015年間建設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到“十二五”末,將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的覆蓋率從當時的7%~8%提高到20%以上。55 從“十二五”頭三年的發展看(圖16),這些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如果到2015年中國政府的確實現了自己設定的目標,那么意味著,中國在2006~2015年的10年間為5100萬城鎮家庭解決了住房問題。以每家平均3口計算,中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受惠者達1.5億人,比日本全國的人口還要多,相當于半個美國的人口。

其他保障。最低收入、醫療與養老三方面的保障適用所有人,而還有其他幾類社會保險則只適用于城鎮就業人口(至少目前是如此),它們是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與生育保險。

上一頁 1 23456...10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中國   福利   國家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