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文史 > 正文

汪暉: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2)

曾有歷史學家提出:如果中國在釜山戰役全面展開之前出兵朝鮮,美國就會失去仁川登陸的機會,[17]這個觀點與1950年10月麥克阿瑟在威克島與杜魯門討論中蘇會否出兵時的觀點完全一致,即中國錯過了最佳出兵機會從而不會出兵。從軍事的角度說,這一判斷有一定的根據,但這種從純粹的軍事觀點判斷戰爭進程的方式與毛澤東對戰爭的把握大異其趣。

新中國的鞏固本身包含著突破冷戰格局的契機。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蘇聯在十月革命的炮聲中誕生,但未能阻止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帝國主義國家企圖稱霸世界的事實。毛澤東認為現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了:“外國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時代,已由社會主義蘇聯的成立,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已由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成立,已由中蘇兩個偉大國家在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基礎上的鞏固團結,已由整個和平民主陣營的鞏固團結以及世界各國廣大和平人民對于這個偉大陣營的深厚同情,而永遠宣告結束了”。[18]其次,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個在世界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格局、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而在亞洲,一個由中國革命的勝利而被帶動和鼓舞的反殖民主義進程正在逐漸展開。這個進程的目標是通過抵抗帝國主義而實現和平,從而實現和平的方法包括了戰爭手段,即毛澤東所說“戰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19]這是從中國革命戰爭中延伸而來的戰略。早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消滅戰爭的手段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戰爭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20]朝鮮戰爭則是用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這就是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政治分野。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是“國內國際偉大團結的力量”得以凝聚的前提,是抗美援朝戰爭與此前所有中國革命中的戰爭之間的分界點。沒有抗美援朝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門城樓的宣示就不能得到證明。

2、朝鮮戰爭與中蘇關系問題

過去十年中,中國大陸關于朝鮮戰爭的研究發生了一個轉向,除了徹底拋棄了國際主義的視野,轉而用較為單純的民族主義視野解釋這場戰爭之外,另一個趨勢是將研究的中心從中國與美國的較量轉向中蘇關系。比較有影響的看法包括:一、斯大林與金日成聯手背著毛澤東策劃朝鮮戰爭,聯手誘導中國參戰;[21]二、蘇聯放手朝鮮發起統一戰爭,是因為對控制中國東北失去了信心,而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蘇聯以美國壓境為理由加強在東北的駐軍而受蘇聯控制;[22]或者,蘇聯支持朝鮮進攻是因為避免毛澤東成為亞洲的鐵托;[23]三、蘇聯是在朝鮮戰爭中受損最大者之一,因為它不僅失去了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且為中國援助建設了156項重大工程,從而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24]四、朝鮮戰爭加速了中蘇同盟的進程,也破壞了與美國改善關系的契機。[25]因此,一個自然的問題是:中蘇關系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出兵朝鮮?

首先,在談論出兵朝鮮問題時,毛澤東除了談及對中國、朝鮮有利外,特別提及對東方、對世界有利的問題。這是兩個新的,也是在一般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框架內不能解釋的范疇。東方是指東西兩個戰線中的東方,尤其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而中蘇同盟正是“東方”范疇的核心內容之一;世界指正試圖從帝國主義的控制下解放出來的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從建國伊始,到抗美援朝,再到此后一段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的重心是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結盟。這不是突發的轉變,而是中國革命進程中已經確定的同盟關系的延續。1950年6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的閉幕詞里講到了這一問題。他說:中國要有遠大的目標,在全國人民考慮成熟之后,在各種條件具備的條件下,可以從容地、妥善地走進社會主義新時期。為了這個遠大目標,他提出在國外必須兼顧地團結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及全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對此不可有絲毫的游移和動搖;在國內必須團結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一切愛國民主人士,鞏固革命的統一戰線。換句話說,雖然戰爭促進了軍事的合作,但中蘇并不是因為朝鮮戰爭爆發才會結盟。中國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結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形勢的結果。大革命時代的國民黨曾經與蘇聯結盟,而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的關系是眾所周知的,并不需要等到朝鮮戰爭才出現,但1945年后國共內戰時期美國對國民黨的偏袒態度最終促成了正在誕生中的新中國迅速倒向蘇聯是可以肯定的。

毛澤東反對美國及其仆從勢力軍事介入朝鮮半島,而同時保持著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承諾。[26]他的修辭包括兩方面,即一方面對中國、朝鮮有利,這是最能夠說服全體中國人民、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支持抗美援朝戰爭的理由;另一方面對東方和世界有利,這涉及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斷。這個世界格局的新特點是出現了東西兩大陣營,而中國正是東方陣營的一員。1950年1月,朝鮮戰爭爆發前五個月,蘇聯因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提議未獲通過而宣布退出安理會會議,從而缺席了6月25日為討論朝鮮戰爭而舉行的安理會會議。這個細節現在被一些學者解釋為一種“放水”行動,即蘇聯因缺席而無法行使否決權,遂使聯合國通過美國主導的組成聯合國軍并卷入朝鮮內戰的議案。[27]這一猜測因葛羅米柯回憶錄中有關斯大林拒絕讓蘇聯代表參加安理會并行使否決權的細節而得到加強。這是否是一個有預謀的行動?

參照1950年初斯大林與金日成秘密會談而不通報在蘇訪問的毛澤東的細節,這個推斷不無道理。但既然蘇聯支持北方的統一戰爭,它又有什么理由故意讓那么多聯合國軍合法介入朝鮮戰爭?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是俄國學者披露的檔案,即斯大林致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的電報。在這封電報中,斯大林解釋了蘇聯退出安理會的四個目的:“第一,表明蘇聯與新中國的團結一致;第二,強調美國的政策荒誕愚蠢,因為它承認國民黨政府這個小丑是中國在安理會的代表,卻不允許中國的真正代表進入安理會;第三,使得安理會在兩個大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成為非法;[28]第四,解綁美國的雙手,讓它利用安理會中的多數票再做些蠢事,從而在公眾輿論面前暴露美國的真實面目。”[29]

斯大林的第四點實際上就是指朝鮮戰爭,他接著說:“我們退出安理會后,美國陷進了對朝鮮的軍事干涉,敗壞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威望和道義上的制高點,現在沒有幾個正直的人還會懷疑,美國在朝鮮扮演了加害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軍事上也不像它自己宣揚的那樣強大。此外,很明顯,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被引向了遠東。從國際力量平衡的觀點來看,這一切是不是對我們有利呢?當然是。”[30]此后的事態發展多少印證了斯大林的估計。安理會決議后,杜魯門命令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全力支援李承晚政權,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阻止中國可能進行的對臺灣的進攻。從斯大林的盤算看,美國的注意力的確從歐洲轉向了遠東,但從美國方面看,它對遠東事務的介入、與蘇聯在這一區域爭奪勢力范圍的態勢,均非始于1950年。蘇聯缺席安理會恐怕并不是軍事介入朝鮮的關鍵因素。

由于蘇聯在東方集團中的特殊地位,如何區別其行為中的國家霸權與冷戰政治格局下的政治領導權,仍然有待深入分析。從斯大林時代到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承擔著巨大的國際主義責任,又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乃至不同性質的霸權主義;在中蘇關系方面,兩黨從相互合作,到內部分歧,再發展為公開辯論;兩國從政治合作,到政治沖突,再發展到軍事對抗,蘇聯在1950年代的表現與1960年代以后有重要區別。這是一個復雜的、需要置于具體脈絡中進行研究的進程。二戰之后蘇聯在東北有巨大的影響,當時西方特別是美國一再出現蘇聯將完全吞并中國東北的說法,從1949年后期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國務院一再敘述這個問題。但美國和西方世界的這些說法——如同英國報紙在毛澤東訪俄期間散布毛澤東已經在蘇聯被軟禁一樣——怎么可能作為“事實”來敘述?這樣的說法與其說是當代學者的發現,不如說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發明,是美國政府從其戰爭霸權政策和對中蘇關系進行分化的策略出發蓄意制造的說法。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中蘇之間圍繞蘇聯在東北的權益(包括中長鐵路、旅順港等問題)有一系列的談判。朝鮮戰爭對中國加速全面接管東北有其影響,但這絕不是說: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中國東北就會被并入蘇聯。我在這里舉兩個例子——都是普通的、由于毛澤東的明確表述而廣為人知的例子,但足以說明問題。

1950年1月20日,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專門發表談話駁斥這種說法。就在同一天,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評論《駁斥艾奇遜的無恥造謠》,反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1950年1月12日在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的長篇演講。毛澤東駁斥了其中的兩個觀點。第一個是美國跟亞洲各國的關系問題。艾奇遜的說法是,“我們的利益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利益是符合的”,美國的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是并行不悖的”,“自從宣布門戶開放政策之時起,經過9國公約簽訂,以至聯合國大會的最近的決議都是這一個原則,并且我們對它始終不渝”。[31]艾奇遜的第二個說法是:“蘇聯正在將中國北部地區實行合并,這種在外蒙所實行了的辦法,在滿洲亦幾乎實行了。我相信蘇聯的代理人會從內蒙和新疆向莫斯科作很好的報告。這就是現在的情形,即整個中國居民的廣大地區和中國脫離與蘇聯合并。蘇聯占據中國北部的四個區域,對于與亞洲有關的強國來說是重要的事實,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32]

毛澤東反駁說:美國的基本國策是利用一切辦法滲透中國,將中國變成美國的殖民地。他的根據不僅是美國在1945-1949年中國內戰時期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而且是美國對臺灣海峽的介入。1月14日,也就是艾奇遜演講的第二天,塔斯社在華盛頓報道說:1949年10月24日在中國被逮捕、11月1日被審判、12月中旬被驅逐的美國駐沈陽的總領事瓦爾德返美以后,曾與美國國務院官員談話。此次談話后,在會見記者時,他說:蘇聯在中國東北行使共管鐵路的條約權力,但“并未看見蘇聯有監督滿洲的任何跡象”,也“未看見蘇聯吞并滿洲的任何跡象”;在回答滿洲共產黨的政權是否受北京的監督時,瓦爾德稱“所有共產黨的政權都受高度的集中管理。據他所知,滿洲乃系共產黨中國之一部分。”毛澤東諷刺道:“人們可以看到,在西半球的土地上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一個說:滿洲與蘇聯合并。一個說:并未看見。這兩個不是別人,都是美國國務院的有名的官員。”[33]

蘇聯希望相對長地在東北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由此推斷中國會因此喪失東北是缺乏根據的。中蘇關系是二次大戰后最重要的大國關系之一,但這一大國關系不同于以往的大國關系。這是新中國與蘇聯的關系,是剛剛出現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關系。這不是說它們已經不是國與國的關系,而是說這一時代的國際政治關系具有不同以往也不同于此后的國際關系的內含和性質。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系包含著國際主義的面向,中蘇關系不僅是中蘇關系,也是東方集團內部的關系。一般來說,中蘇分裂肇始于蘇共二十大,到1960年伴隨著論戰的公開化而為世界所知。但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檔案,即便在中蘇論戰的語境中,美國情報機構仍然認為中蘇同盟并未真正破裂。歸根結底,美國的判斷是從朝鮮戰爭等經驗中得來的,它明白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家關系不同于一般意義的主權國家關系。這個關系的內核是黨與黨的關系,從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對于國家間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參戰的條件之一是蘇聯的支持,但這一條件并不是決定中國是否參戰的最終決定因素。在1950年10月13日給周恩來的電文里面,毛澤東提及對第三、第四點沒有把握。所謂第三點針對的是1950年5月11日斯大林和周恩來給中共發的聯名電報,電報許諾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需要的飛機、大炮、坦克等裝備。毛澤東問:是用租借的辦法還是用錢購買蘇聯武器?他希望用租借的辦法,而不是購買的方式,原因是新中國剛剛建立,亟需資金從事經濟、文化等項目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如果將已經十分緊缺的資金用于購買武器,不僅中國的經濟恢復勢必放緩,而且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都會反對,從而無法“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34]

關于“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這一點,還可以舉出1950年12月2日毛澤東給天津市工商聯的電文為例。[35]天津市工商聯在11月底舉行保家衛國游行集會,并于11月30日給毛澤東發來電報,堅決支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立場。值得注意的是,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全國范圍內的動員已經展開,毛澤東為什么不是給農民、不是給工人、不是給學生發電文,而是給工商聯發電文?這與他對國內團結的擔憂有關,即如果戰爭延長,戰爭負擔過重,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能表示不滿,進而影響政治和社會的穩定。電報中的第四條要求蘇聯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出動志愿空軍幫助中國在朝鮮作戰,并掩護中國的北方地區。[36]周恩來于10月11日給毛澤東和中央發出電報后僅幾小時,接到莫洛托夫電話,說蘇聯方面沒有準備好,不能派出志愿空軍。毛澤東一方面要求周恩來在蘇聯多留一些日子,以便獲得蘇聯方面更明確的承諾;[37]但另一方面,即便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中國參戰的決心也已確定。就在發出上述電報的次日,10月14日,毛澤東開始志愿軍入朝作戰的部署。[38]10月23日,他給彭德懷和高崗寫信,說要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39]

上一頁 1 2345678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抗美援朝戰爭   汪暉   十世紀   中國   視野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