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表明我們黨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深入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巨大進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這是在黨的重要文獻中首次使用了“政府治理”的概念。從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表明我們黨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深入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巨大進步。
當代民主一種新的實現形式
所謂政府治理,就是在現代政治活動中,政府作為重要的政治行為者,與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不同的行為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依法、民主、科學地對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事務進行規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與政府管理相比,政府治理具有以下比較突出的特點:
其一,政府管理主要側重于政府對國家經濟社會等各項事務的主導,政府是管理活動合法權力的主要來源;而政府治理強調合法權力來源的多樣性。政府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任何一個單一主體都不能壟斷全部規范和管理的實踐過程。
其二,政府管理的行使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習慣于扮演“全能型選手”,包攬一切經濟社會事務,甚至混淆裁判員與運動員的區別,直接參與市場競爭;而政府治理更多地是在多元行為主體之間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網絡關系,它表明原先由國家和政府承擔的責任正在越來越多地由各種社會組織、私人部門和公民自愿團體來承擔。政府更多發揮的是宏觀的規范、調控作用,有效的管理是各主體之間的合作過程。
其三,政府管理更多地表現為從自身主觀意愿出發進行管控,習慣于對社會進行命令和控制;而政府治理是當代民主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它更多地強調發揮多主體的作用,更多地鼓勵參與者自主表達、協商對話,并達成共識,從而形成符合整體利益的公共政策。
其四,政府管理的實踐主要地依靠政府的權力,依靠發號施令;而政府治理則在運用權力之外,還形成了市場的、法律的、文化的、習俗的等多種治理方法和治理技術。政府治理行為者有責任使用這些新的方法和技術來更好地對公共事務進行控制和引導。
首先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
積極推進政府治理變革,首先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觀念的轉變。解放思想,就是不墨守成規,不瞻前顧后,要有胸懷容差異、有勇氣干事業、有智慧闖新路,敢于擺脫僵化的、教條的思想,政策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制定,而不僅僅依靠已有的經驗和固有的模式。政府治理變革,要求執政黨必須充分認識到,國家和政府治理,是由多元主體共同構成的治理結構來完成的。原來政府控制和管理的觀念必須讓位于規范、調控和服務的觀念,管理的觀念應及時轉變為治理的理念。
積極推進政府治理變革,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這必然要求在政府、社會、市場、公民個人之間的合作與良性互動,形成新型的伙伴關系。政府必須放下身段,學會尊重,懂得平等對待合作伙伴、管理對象;同時,政府必須增強自信,信任社會,理解社會。
建立和完善適合廣泛公共參與的制度框架
積極推進政府治理變革,更需要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廣大人民群眾的最主動的、最自覺的參與。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適合廣泛公共參與的制度框架,讓更多的力量通過合法的方式、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地參與公共生活的管理。
積極推進政府治理變革,必須堅持民主、法治的原則。民主和法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基本路徑,是推進社會治理發展的制度性保障。缺乏民主的法治,容易走向集權與專制;而沒有法治的民主,則容易走向混亂和無序。不堅持民主和法治,政府治理變革就無法有效地規范社會秩序,無法積極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積極推進政府治理變革,必須將學習借鑒現代文明的優秀成果與尊重自身實際結合起來。我們應該有勇氣和智慧從全世界政府治理的經驗中學習和借鑒適合我國國情的要素,同時,結合本土的經驗,在實踐中創造政府治理變革的中國路徑。“摸著石頭過河”,就是要從“此岸”到“彼岸”,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大力推進政府治理變革,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作為我們黨改革開放事業的重大戰略構想,對于發展經濟、推進民主、改善民生,對于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對于豐富人類社會現代文明成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治理的轉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尤其需要努力避免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一是將“政府治理”扭曲為“治理社會”、“治理市場”、“治理群眾”。二是將政府治理的目標僅僅理解為維護穩定。穩定是政府治理轉型的重要條件,但穩定的形成,不是靠強力、壓制和打擊,而是靠協商、對話與合作,政府治理變革更多地是要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清醒認識存在各種挑戰和困難,堅持實事求是,立足于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的實際,積極探索,才能夠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