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國際觀察 > 正文

中俄傳統(tǒng)政治文化與社會轉型比較研究

摘 要:中國和俄羅斯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上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國家崇拜、集體主義、道德至上等內容構成了兩國政治文化的相似性,使得兩國在轉型進程中具備一些相同的特點和問題。同西方文化的關系和宗教對社會結構的不同影響,則構成了兩國政治文化的主要差異———前者直接影響了兩國對改革模式的選擇,后者對提升兩國內部“軟實力”以推進社會轉型的深入,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時期,因為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上的共性和差異性,中俄兩國都需要正視并合理利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一些固有因素,同時結合自身社會結構特點,構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推進轉型向更深、更高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 中國; 俄羅斯; 政治文化; 社會轉型

中國和俄羅斯自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繼開始轉型后,由于秉持不同的發(fā)展理念和模式,各自收獲了不同的成果、經驗及教訓。進入 21世紀后,兩國又不約而同地步入了調整經濟發(fā)展模式、深化政治改革、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兩國均需面對外來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要解決國內轉型與全球化、民族文化與普世價值等多重矛盾。從政治體系中的“軟件”部分,即政治文化的視角探討兩國的轉型模式差別和轉型深化所面臨的問題,對提高兩國的“軟實力”、將轉型引向深入,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中俄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相同點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系統(tǒng)成員的行為取向或心理因素,具體說“是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任何一種政治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文化。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按照政治體系的結構功能層次又將政治文化分為體系文化、過程文化和政策文化。其中體系文化關系到政權合法性和國民認同。我們這里所說的相同點,是指在思想體系上大致相同,也就是政治文化的體系文化。與強調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平等、分權與制衡等價值觀念的西方文化不同,同屬相對落后大國的中國和俄羅斯在政治文化上存在一些共性,而這與中俄兩國國家政治制度發(fā)展歷史密切相關。

中國經歷了夏、商、周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公元前 221年,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本格局。秦以后各朝代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都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到清朝時,君主專制制度在“組織上更為完密”。俄羅斯的早期國家制度發(fā)端于基輔羅斯時期的大公政權,伊凡三世的改革和第一部法典為俄國君主專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礎。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設立了縉紳會議,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式確立。彼得一世面向西方的改革再度鞏固了中央集權,俄國絕對君主制得以確立。最終,“對最近500 年間俄羅斯國家歷史演變的研究顯示,最本質的東西是權力集中于一個中心及實行嚴酷的集中管理體制”。

中國和俄羅斯國家政治的發(fā)展都以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為主線,君主個人和國家整體的權威性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力,這也是兩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對后來的政治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中俄在走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以后都存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和民間政治文化的差異,也都在轉型啟動后發(fā)生了政治文化的變遷,但是,兩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很多固有因素都被納入到了社會主義時期以及轉型后的政治體系中———這些固有因素也即中俄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三個明顯的相同點:

( 一) 國家崇拜

國家崇拜型的政治文化,既有對君主個人的崇拜,表現(xiàn)為皇權主義,也有對國家整體的崇拜,表現(xiàn)為愛國主義,兩者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復雜性。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權至上,俄羅斯是“君主的意志便是上帝的意志”的君權神授,兩者都是對專制君主統(tǒng)領所有臣民和全部土地的肯定和敬畏,這是中俄兩國君主專制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支撐點。正是對統(tǒng)治者個人崇拜心理的存在,使得兩國國民易將專制君主與國家整體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對國家的崇拜心理。

中國是位于東亞大陸的國家,以兩河中下游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原王朝,自古就受到來自于北方游牧民族及周邊部族和邦國的威脅,國家內部也存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宗廟社稷”和國家的安危存亡始終是頭等大事。同樣,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由于地域寬廣,地形復雜,國家自誕生之日起也一直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統(tǒng)一大公政權及與韃靼蒙古、瑞典、波蘭等近鄰的戰(zhàn)爭更是讓俄羅斯民族體會到發(fā)展軍事、保衛(wèi)中央集權的重要性??梢?,安內攘外是中俄兩國自古以來就要面對的生存問題,客觀現(xiàn)實產生了對國家內部統(tǒng)一、外部安全環(huán)境的極度需求,也催生了中國儒學思想中的“華夷之辨”和俄羅斯東正教中的“彌賽亞”救世思想———這都是一種兼具民族主義色彩的大國意識。“華夷之辨”是區(qū)辨華夏民族與蠻夷外族的辯論總稱,其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文化禮義作標準,顯示出華夏文明的優(yōu)越感。馮友蘭曾指出,“華夷之辨”的標準“在于有沒有文化,特別是有沒有道德”,而不是以簡單的血緣、種族區(qū)分。因此,這一思想從本質上而言,是“大一統(tǒng)”的文化民族主義。“彌賽亞”救世思想來源于俄羅斯15世紀時的“第三羅馬”理論,主要闡述莫斯科作為羅馬和拜占庭繼承者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作用,為日后俄羅斯帝國對外尋求霸權奠定了理論基礎。俄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曾指出:“俄羅斯的宗教的特殊使命是與俄羅斯國家的力量和偉大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與俄羅斯帝王的非凡的意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帝國主義的誘惑滲透于彌賽亞意識中……”俄羅斯當代學者利哈喬夫也指出:“對國家的絕對服從被認為是俄羅斯人民固有的一個特點。”

可以說,中國和俄羅斯傳統(tǒng)政治文化在國家這一概念上形成了某種契合: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對統(tǒng)治者及國家的崇敬心理,相對穩(wěn)定、長期的君主專制制度則幫助形成了國家崇拜的政治文化。中俄兩國先后進入社會主義之后,都面臨著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在最短時間內趕上和超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緊迫任務,愛國主義成為國家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蘇聯(lián)將“蘇維埃愛國主義”和“一切為了蘇維埃”作為當時人們生活的準則及政治文化核心,而且“這種愛國主義凌駕于一切感情和信念之上”。中國則表現(xiàn)為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yè)化國家,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全面提高國家的動員能力。國家崇拜的政治文化在中俄社會主義時期都得到了強化。

( 二) 集體主義

在世界范圍內對政治文化進行劃分,可以分出西方個人主義和相對落后國家集體主義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文化,而中國和俄羅斯無疑屬于后者。

社會結構是政治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依托。宗法家族共同體和村社分別是中國和俄羅斯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前者建立在小農經濟和宗法制基礎上,儒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臍帶”,父子、君臣的上下關系分明嚴密不可逾越,使中國社會呈現(xiàn)一種家族—宗族—民族、家國同構的穩(wěn)定結構;后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地域性社會經濟組織,內部實行民主自治,政社合一,兼具宗教教化功能,村社 - 貴族 -皇帝三方構成一個關系架構。這兩個結構的核心都是集體主義。中國集體主義的真正含義,是“以血緣親屬為基礎的尊卑長幼的等級秩序”,是宗法制的集體主義。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雖然也強調人本主義,但其所指的不是個人,而是宗法集體,個人本身并不具有獨立性和權利,而只有依附于集體才有價值和尊嚴。秦王朝更是開創(chuàng)了大共同體的一元化統(tǒng)治,用法家思想“將傳統(tǒng)親戚關系的權力和地產制度轉換成以國家為中心的非人格化統(tǒng)治”。“儒家推崇圣王理想,可被視作道德的專制主義;

作為對照,法家否定道德與政府的關聯(lián),可被視作赤裸裸的專制主義。”“儒表法里”的統(tǒng)治制度為以后歷朝歷代所沿襲。俄羅斯的政治文化則在東正教思想的影響下具備“聚合性”的特點。這種類似東方宗教整體化精神的思想壓抑個體的需求和發(fā)展,尋求“共同性”的目標。村社制度的核心就是農民個人對村社共同體的高度依賴,通過“制定團體規(guī)則或法制、契約,或集體主義原則,使得個人服從集體,沒有個體自由”。

中俄兩國進入社會主義之后,集體主義得到全面發(fā)揚: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蘇聯(lián)的工人和農民,除了在家里睡覺之外,都過著集體主義的生活。集體農莊和工廠都有一個集體活動的中心,還設有公共食堂和幼兒園;新中國建立以后,隨著國有企業(yè)的建立和農業(yè)合作化的全面展開,集體勞動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意識進一步發(fā)展。后來通過“學習雷鋒”和其他政治運動的提倡,集體主義精神得到了全面弘揚。

( 三) 道德至上

道德作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的紐帶是任何政治體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道德問題和政治問題不免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和俄羅斯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都有將政治與道德緊密聯(lián)系,用道德、精神等主觀因素作為政治權力合法性基礎的現(xiàn)象。中俄兩國社會分別以宗法倫理和宗教倫理來支持統(tǒng)治權力及調和內部關系。

西方傳統(tǒng)政治文化雖然也有道德的內容,但從總體上看,道德與政治已作為獨立的認識客體相互分開,而且道德總是和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一般表現(xiàn)為善、正義等一些抽象的道德范疇。而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容易建立在民眾對統(tǒng)治者的心理支持基礎之上,君主的政治行為總是被與某種道德標準或情操聯(lián)系在一起,前者集中表現(xiàn)為“三綱五常”的倫常原則,后者表現(xiàn)為東正教“君權神授”的神性道德原則。在家國一體的社會政治結構中,中國“整個社會的組織系統(tǒng)是家族—村落(在一般情況下,村落是家族的集合或膨脹)—國家,文化精神的生長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倫理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協(xié)調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們也是這樣在感性世界、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去“尋求道德的本體、理性的把握和精神的超越”。而俄羅斯民族文化形成之初即受到東正教思想的影響,俄羅斯人因此慣以宗教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宗教的標準評判切身生活和政治問題,追求超驗的事物和體驗“這種超驗事物或是關于永恒和彼岸世界的,或是關于未來和此在世界的”。俄羅斯政治哲學走的也是一條“精神道路”,俄思想家重視“道德體驗的意義”,他們“對完整意識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的敏感,是和對各種經驗的信仰結合在一起的……他們首先還是相信神秘的宗教體驗,因為它能使人和上帝及其天國建立聯(lián)系”。但是,這種宗教體驗“如此特殊地帶有道德說教的性質”,“有強烈的道德熱情”。

中俄( 蘇)兩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注重親民的社會化宣傳,通過樹立典型,如中國的“學習雷鋒運動”和蘇聯(lián)的“學習斯達漢諾夫運動”,宣傳熱愛祖國、不計利益、勇于奉獻的社會主義道德,將道德至上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傳統(tǒng)   政治   社會   研究   文化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