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治理:理論與現實
當前利比亞的安全困境,實際上是冷戰結束后許多國家面臨的沖突后安全治理問題的一個縮影。一般說來,解決安全困境的路徑主要有三種: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DDR)、安全部門改革(SSR)和臨時穩定措施(ISM)。
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管控從戰爭過渡到和平時期局勢的一種工具。解除武裝是從戰斗人員和一般平民手中收集、記錄、控制和處置小型武器、彈藥、爆炸物和輕重型武器的過程;復員是活躍的戰斗人員正式地和受控制地脫離武裝部隊和團伙;重返社會是前戰斗人員獲得平民身份,并獲得可持續的就業和收入的過程。
安全部門改革是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在沖突爆發后,以一種有效的方式在法律范圍內重建軍隊,為百姓提供安全的環境。
而臨時穩定措施(ISM)則主要適用于沖突剛剛結束到初步的安全環境確立這段時期,主要包括建立民用服務團、軍事一體化(即按照法定的程序將非法定武裝團體融入法定的安全框架)、將現存的武裝部隊轉化為過渡時期的安全部隊,以及一定時期內在國家框架允許的情況下保留過渡地方自治部隊等。
要想打破利比亞的安全困境,沒有一個單獨模式,必須采取綜合方式,有針對性地下藥。
首先是利用制定憲法這一契機,建立更為廣泛的全國和解機構。在重建國始終存在著一些力量,它們的行動與該國的重建目標不一致。使沖突向協調轉化的措施很多,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協調型的制度(或機制)的存在。制度的關鍵功能是增進秩序,當秩序占據主導地位時,人們就可以預見未來,從而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其次,區分不同類型的游擊隊,創造條件,逐步割掉這些毒瘤。利比亞的游擊隊至少可分為四類:一是在東部和西部都存在的革命部隊,這些部隊一開始是非正式巷戰團體,但現在逐漸發展成為甚至有能力攻擊坦克的組織;二是不受監管的旅,它們是從當地的軍事委員會和革命旅中分裂出來的,執行社區的功能;三是后革命武裝,它們來源于被擊敗的卡扎菲部隊,主要存在于支持卡扎菲的地區,其作用基本上是填補安全空白;四是包括有組織的犯罪團體和極端分子在內的游擊隊。對于第三、第四類,應該以打擊為主,而對于第一和第二類,可以采取臨時穩定措施(ISM),借鑒南非和科索沃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比照DDR和SSR方法逐步消化。
最后,與在該國有著重要利益的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協調,尋求必要的支持,并在特定的情況下要求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在后卡扎菲時代,西方大國顯然無意廣泛介入利比亞的重建行動,阿盟和非盟沒有足夠力量和能力部署維和行動。聯合國具有豐富的維和經驗,主導利比亞的重建具有很高的合法性,也可以減輕利執政當局對主權問題的擔憂。因此,未來將聯合國利比亞支助團升級為維和部隊可能是一個優選。
展望未來,利比亞建立一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安全部門需要數年的時間,也許需要10多年。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事務特別代表米特里曾經指出:“不應低估利比亞的風險,并且根據同樣道理,不應忽視機會……在可預見的將來,利比亞人民將繼續承受數十年殘暴統治留給他們的沉重后遺癥。因此,過渡期的管理必然是困難的,也許比我們一年前想象的更加困難。”
本文來自《南風窗》2013年第21期(2013.10.09出版),作者:江濤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