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國經濟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為什么會這么說?
劉尚希:人類共同體已經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地球村”。對于正在快速發展的我國來說,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突然擠上了人類現代文明的列車,原有的空間變得有點擁擠,原有的秩序也都難以 “蕭規曹隨”,全球的改革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緊迫。我國的發展是全球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成為撬動全球改革開放的有力杠桿。在全球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曾經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今天及明天,中國不但已經無法關閉改革開放的大門,而且還要在這大潮中站立潮頭。
全球的改革開放與國內的改革開放相互交疊在一起,其中蘊含的各種不確定性空前擴大,由此導致的各種風險也在不斷擴散。在多元價值、多元標準、多元利益、多元交往的碰撞中蘊含的各種沖突和矛盾,不是在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減少,而是相反。人們的夢想、預期、要求已經越來越快地走到了歷史的前頭,物質化的文明在飛速前進,而精神性的文明卻落在了后面。就像一個寓言中所說,一個前行者的肉身和靈魂拉開了距離,靈魂跟不上肉身快速的步伐。因此,改革開放本身也需要轉型,要從觸動物質世界的力量,同時轉化為觸動靈魂的力量,為精神世界的新秩序形成提供動力。
同時,用改革的辦法建立新的規則,提供新的確定性,使經濟社會領域中的利益和風險、權利與責任及其各不同主體之間的邊界可預期、可劃分、可清晰和可穩定。這樣,改革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就可轉化為新的確定性和新的秩序,減少矛盾和沖突,從而化解公共風險的積累與聚集。
當前改革主題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高層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難啃的硬骨頭。那么,您認為,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進入攻堅期”,中國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怎樣的變化?
劉尚希: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攻堅期,或深水區,預示著改革的難度、復雜性越來越大。這從改革自身的邏輯來看,過去的改革主題是經濟改革,改革的主線是放權讓利、再到經濟分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而當前的改革主題已不只是經濟改革,而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改革的主線也不只是經濟分權,還有社會分權。簡化地說,當前及今后的改革從過去的 “二分法”(政府、市場)進入到“三分法”(政府、市場、社會),改革的維度增加了,從一個平面狀態的改革進入到一個立體狀態的改革,其難度、復雜性無疑擴大了。
改革是制度的變革,目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個人私利。但改革又廣泛涉及到人們的物質利益,改革紅利無法讓每一個人均沾,在觸動物質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條件下,改革就會因社會理性的缺失而顯得動力不足。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改革的動力似乎來自于改革自身。當前改革之所以比過去更難,原因也在于此。破解這個悖論,唯一的辦法就是有一個群體富有自我犧牲精神,不計較群體自身利益。當社會理性能有效地抑制經濟理性的蔓延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氛圍時,改革也就充滿了希望。
財稅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突破口
中國經濟時報:步入攻堅期的中國改革在向縱深推進之時,怎樣才能力爭有新突破?中國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是什么?
劉尚希:無論從戰略還是從戰術角度來分析,財稅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突破口。這與財稅具有很強的“輻射性”這一特點有關。財稅與經濟、社會以及政府職能都有內在的關聯性,財稅改革(稅制改革、預算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可以同時輻射到經濟、社會和政府等多個領域和多個層面。
從稅制來看,稅制改革對經濟效率、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都能釋放出重大推力。如營改增,涉及到所有行業、企業,不僅給企業減負,而且能促進產業分工的細化和結構的調整。消費稅改革能改善消費行為,引導合理消費,并有調節分配的效果。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改革能抑制排放,促進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個人所得稅改革、房產稅改革對促進社會公平也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從預算改革來看,對政府運行和政府職能轉變有重要的倒逼作用。預算既可以是政府手中的一個分錢工具,也能成為約束政府行為的一個法治工具。通過預算的透明度改革,可以大大提高政府運行的透明度。
從財政體制改革來看,其輻射力更是明顯。對地方政府、對區域公平、城鄉公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是國家公共治理的軸心問題,不僅關乎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而且更是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財稅改革有牽引、倒逼其他領域改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也與社會對財稅非常關注這一點十分契合,以財稅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可從社會獲得巨大的支持力量從而推動整個改革。但同時也應當說明,財稅改革作為突破口,并不意味著可以孤軍深入,更不是說可以放棄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和政府改革的正面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啟動,在重點突破的同時,也需要改革的整體協同,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