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簡介
1952年出生于北京。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
2003年3月至2011年3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面工作。
2001年至2003年,任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主管電子政務和國際合作。
此前曾長期在國家計委工作,參與歷次國家五年計劃的制定工作,1998年至2001年負責國家信息中心工作。
經濟學家論壇“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發起者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
在美國哈佛大學和SetonHall 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習,并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獲得MPA學位。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是劉鶴負責的一項重要課題研究報告之總結。文章從歷史大視角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粗線條勾畫了兩次危機大背景與表征的異同,做出了一些頗有見地、值得重視的觀察與評論,并針對中國具體情況提出了三點很有價值的政策思考與建議。本版特此轉載。
本次危機爆發之后,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次危機可能延續的時間、可能產生的深遠國際影響和我們的對策。從2010年起,我們開始啟動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邀請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這些單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報告,本文是此項研究的總報告。
通過比較研究,關于兩次危機的共同之處,我們側重于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歸納。初步得到10點結論,簡要描述如下:
1.兩次危機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后。
其警世意義在于,今后當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后,不僅需要認識它的進步作用,抓住它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重大變革會隨之出現,充分估計震動性影響和挑戰。
2 在危機爆發之前,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危機發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極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
在兩次繁榮期間,經濟的自由放任和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發揚互為補充,推動著經濟的高增長,但也與后來危機的發生存在某種邏輯關系。
3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危機的前兆。
兩次危機發生前的另一個共同特點,是較少數的人占有較多的社會財富。這次危機最突出的表現是,生產資料名義所有權和實質支配權分離,權力集中到虛擬經濟領域極少數知識精英手中。
4 在公共政策空間被擠壓得很小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義政策通常是危機的推手。
技術變革和分配差距擴大造成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引起社會公眾的不滿,在執政期內無力改變現狀和選票政治的推動下,政府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義政策宣示,安撫民心。
民粹主義承諾改變了大眾的福利預期,加大了對政府的依賴,也放松了自己的奮斗決心,是效果極其負面的腐蝕劑。致命問題是,一旦大眾的福利預期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很快發生逆轉,并形成蔑視權威、拒絕變革和仇視成功者的強烈氛圍。與此同時,超出收入能力的過度財政負債和福利主義相應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政府和民間相互影響,其破壞力在目前的歐債危機中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