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賴以旋轉的軸心。”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資關系是工業化的產物。勞資關系是否和諧,將對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社會轉型產生重要影響。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英國勞資關系發生了深遠的變化,對抗與合作成為英國勞資關系演進的基本特征。
工業化時期以破壞機器為目標的盧德運動開始興起
勞資主體及斗爭方式的變化
從勞工這一方來看,在轉型的幾百年間,工人階級主體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前工業化時代,學徒、幫工、工匠等構成工人階級的前身。在家長制社會之下,他們與雇主階級之間并非單純經濟上的關聯,有時還包含親情上的紐帶。這就使得勞資沖突雖偶有發生,但總體上勞資關系較為和諧。機器大工業時代來臨,手工工人地位一落千丈。工業化剝奪了手工工人的生計,因此他們采取各種方式與雇主或政府對抗:不僅有罷工、游行,而且還有暴力方式的盧德運動、武裝起義等;不僅有經濟領域內的斗爭,還有政治方面的爭取選舉權運動。斗爭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目標的雙重性,使得工業化時期的勞資沖突驟然加劇,勞資之間的對抗也達到頂峰。
進入19世紀中葉后,工廠工人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在工聯主義的影響下,工人階級一方面組織起新模式工會,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合作社運動,但其目標僅限于經濟社會方面,很少提出政治訴求。這種狀況持續近30年時間,此間的勞資合作達到了高潮,勞資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緩和局面。19世紀最后20年是工人階級政治意識覺醒時期。在經濟蕭條之下,罷工運動遭到雇主和政府的聯合鎮壓。這種困境促使工人階級意識到參與政權的重要性,工人政治團體以及工人階級政黨先后組建起來。至此,工人階級的奮斗目標,已不僅包括經濟地位的改善,還包括參與或獲取政治權利,勞資關系進而演變成為一個政治領域內的問題。
從資方即雇主階級這一方來看,其主體構成以及對工人階級態度的變化也較為明顯。前工業化時期的雇主,主要是家庭作坊中的師傅或作坊主,以及手工工場的主人,他們一般都和學徒、幫工、工匠們一起勞動,關系較為親密,勞資之間沖突并不普遍。工業化開始后,現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開始形成。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本家不僅加重對工人階級的盤剝,而且反對國家對工資水平與勞動力市場的干預,由此造成勞工運動迭起,勞資關系惡化。工業化趨于完成后,為維持生產的持續性與穩定性,資本家愿意在經濟方面做出一些讓步,以改善勞動者的生活條件,避免勞資對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在19世紀多次工廠法改革中,工廠主成為積極推動者之一,典型地反映出資本家對于勞動者態度的變化。
勞動者和資本家是勞資關系的兩大主體,從根本上而言,二者之間既存在著合作,也存在著對抗。在幾乎任何一個時段,勞資關系都表現為合作與對抗的并存。不過在某個特定時段,處于主流的必然只是其中之一。從宏觀上考察幾百年間的英國勞資關系可見,勞資之間對抗與合作的輪流交替較為明顯。例如,前工業化時期、1850—1880年間新模式工會時期,勞資合作得到加強,勞資沖突趨于緩和;而1800—1825年間、1880—1900年間,勞資之間的秘密或公開對抗明顯,勞資沖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