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還是受供需關系影響”,周保華說,雖然金鄉大蒜產量比較穩定,但周邊地區大蒜種植面積則常常忽大忽小,“周邊一些小產區的種植面積加起來100多萬畝,已經遠遠超過金鄉,價格好時跟風種,供給增加,蒜價就會下降,蒜價降了就大幅減種,供給下降價格就又會漲上去。”
供需矛盾之所以一直沒能有效緩解,根本原因是信息不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缺乏權威信息發布機制,大蒜的市場供應量一直是個謎,虛假信息趁機而入,影響了大蒜價格的平穩運行。2012年7月,記者在金鄉縣采訪時,當時市場上盛傳天氣原因造成大蒜產量大幅減少。由于沒有準確信息,許多蒜農和蒜商都對市場進行了錯誤判斷。
其次,我國大蒜產業鏈比較短,作為“蓄水池”和“穩定器”的大蒜深加工產業不發達,導致大蒜產業自身調節供需矛盾的功能不足,也助推了蒜價的暴漲暴跌。在以大蒜深加工為主的濟寧市食品工業開發區,今年10家企業消化的大蒜已達35萬噸。大蒜多數都是直接出口、內銷,只有極少部分進入深加工環節。“產業鏈條過短,自然也難以對供需矛盾進行調節。”濟寧市食品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旭說。
此外,游資炒作也助長了蒜價暴漲暴跌。像大蒜這種方便儲存的小宗農產品,很容易成為游資覬覦的對象。比如500噸大蒜儲存在冷庫里,價格只要有1分錢的波動,涉及的資金就是1萬元。如此巨大的利益,誘惑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資。雖然國家曾明令禁止,但偷偷炒作的游資仍然沒能禁絕。
“國家層面應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提供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的種植、產量等信息,從宏觀上進行預警,防止虛假信息的泛濫和游資借機炒作。另外,還要從政策、資金、技術上鼓勵和支持大蒜精深加工,使大蒜真正成為一個健全的產業。”采訪中,不管是蒜農、蒜商、還是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都提出了這樣的建議。